1978年7月,胡乔木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动地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和高速度地发展。”他的这番言论,很让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们反感,并且大肆攻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7月,北京一场关乎国家经济前途的高层会议,正陷入令人窒息的僵局,在会议室里,围绕着制度优势和计划增长的讨论来回兜圈,谁也拿不出新办法。 就在这时,一位六十六岁的老干部缓缓开了口,他叫“胡乔木”,在中国权力的中枢干了数十年的理论工作。 他没看任何人,只是平静地抛出了一句话:“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动地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和高速度地发展。” 话音落下,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有人埋头翻看材料,有人低声咳嗽,会后,议论四起,一个为毛主席写了二十多年文件的笔杆子,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说出这种话?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看他曾经走过的路,1912年,胡乔木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书香门第,从小泡在古文典籍里。 可他并没打算做个安分守己的读书人,考进清华大学后,一开始读于物理后转为历史,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远超书本。 他热血沸腾,投身学生运动,结果因活动被大学开除,还上了北京警察的黑名单,这种不畏强权、敢于挑战的性子,早早地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直到1937年,他奔赴延安,犀利的文笔很快被毛主席看中,一句“乔木是个人才”的评价,让他担任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政治秘书。 作为中枢的笔杆子,他深度参与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选集》等重大文件的起草,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理解得比谁都透彻。 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理论的撰写者,更是现实的见证者,建国后,他亲眼目睹大跃进和特殊时期,对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也深刻地认识到,单靠政治热情和行政命令,根本绕不开冰冷的经济规律。 而他个人的反思,恰恰与整个国家面临的困境撞了个满怀,1978年的中国经济非常薄弱,工厂效率低下,产品动不动就短缺,田里的粮食产量也迟迟上不去。 这种困境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困难,国营厂的职工私下抱怨:光喊口号有什么用,大家看的还是实打实的收入。 田里的农民也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上头定的指标再高,没有好种子、好技术,再加上干多干少一个样,收成更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胡乔木的思考不断深入,那段时间,他常常跟于光远、马洪这些经济学家彻夜长谈,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经济数据和报告。 他越来越清楚,关键就在于,很多时候是长官意志取代了经济规律,因此,当他站到那个会议室里,他不仅提出了问题,也带来了琢磨已久的药方: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搞专业化,发挥银行的金融作用,还要推动经济立法。 一句内部会议上的发言,能量远不止于此,会议结束后不久,胡乔木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题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在10月份公开发表。 《人民日报》随之全文转载,一下子就把这场高层内部的讨论,推向了全社会,瞬间议论纷纷,观点鲜明对立。 敏锐的外国观察家,把它看作是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点,是改革的号角。 但历史很快给出了回应,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大幕就此拉开。 胡乔木那番振聋发聩的言论,无疑为这次历史性的转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铺垫和思想准备,他的真话,开始与国家行动产生了共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乔木也没有停下,他继续参与起草重大历史决议,对经济特区这类新生事物发表务实的看法,始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精神。 而在这些宏大叙事下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地落到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有人回忆,1979年过冬,家里分到的粮食和副食品比往年宽裕了不少。 农村的亲戚开始有了生产自主权,干劲儿高涨,工厂里的亲戚也感慨:“现在干多干少不一样了,大家心里那股气儿顺了。” 这些鲜活印记的背后,是惊人的数据高涨:197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仅为3624亿元,而到了1992年,这个数字飙升至2.69万亿元。 直到1992年,胡乔木病逝,享年80岁,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了延安的土地上,他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最终回到了他思想的出发点。 他用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一个革命者的勇气,在历史的关键当口,喊出了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一句真话。 尽管围绕他的争议从未停息,但历史已经证明,他的远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人们不禁会想,如果没有1978年那一声呐喊,中国的改革之路,或许会走得更加曲折。
1981年,有人想动手否定毛主席,胡乔木提出不再称“毛主席”,改叫“毛泽东”,但
【14评论】【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