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声称,现在不再是美国对抗全世界,而是其他国家与美国站在一起。他认为中方处于守势,有点被动。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场谈判里美国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伊朗石油,贝森特自己却承认“没有太多筹码”。 贝森特的这番言论,和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脱节,美国近期与日本、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对日本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对欧盟输美商品也维持15%的基准关税。 但对比之下,美国对华关税平均在30%以上,这种差别对待本身就暴露了美国在谈判中的不平衡心态。 日本、欧盟的妥协更多是迫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并非真心与美国站在一起,比如欧盟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0%以上,德国汽车30%依赖美国市场,在这种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 在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中,美国将中国购买伊朗石油的问题摆到桌面上,中方明确回应,中国是主权国家,有自己的安全和能源需求,购买伊朗石油是基于内部政策的自主决定。 贝森特在接受美媒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太多筹码”,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中国并没有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的任何制裁,美国的单边制裁缺乏国际法依据,其次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和伊朗央行的1800亿人民币储备,绕开了美元系统,使得美国的金融制裁难以奏效。 2025年,中国每天从伊朗进口超过140万桶原油,几乎包揽了伊朗石油出口的全部,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是美国几句威胁就能动摇的。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施压中国,却忽视了自身的局限性,贝森特提出的“3-3-3”方略,即到2028年实现3%的GDP增长、将预算赤字削减至GDP的3%、每天额外生产300万桶石油或等量能源,更多是一种政治口号,缺乏实际可行的路径。 美国国债在2025年创下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跌幅,美元也同步走低,部分市场人士将此解读为国际投资者对美国资产信心减弱的信号。 这种经济上的不稳定,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谈判中的筹码,中方在谈判中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策略。 一方面,中方强调主权原则,坚决反对美方借国家安全名义干预经贸,通过稀土出口限制、关税调整等措施反制美国的不合理要求。 另一方面,中方通过与美国工商界的合作,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访华,展示合作意愿,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 这种“以斗争求合作”的策略,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空间。 贝森特声称“全世界都站在美国这边”,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政治话术。 实际情况是,美国的贸易伙伴们在压力下做出的妥协,并非出于对美国理念的认同,而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 随着中国在高端制造业的不断突破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美国试图通过单边制裁和关税威胁来维持霸权地位的做法,正变得越来越行不通。 在这场博弈中,中方掌握着节奏,而美国的“筹码优势”不过是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抗拒。 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施压和胁迫。
美国财长声称,现在不再是美国对抗全世界,而是其他国家与美国站在一起。他认为中方处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8-01 18:38: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