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为了扩大学校的规模,找上陕西督军陈树藩,希望购买一块

文山聊武器 2025-08-01 18:29:08

1920年,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为了扩大学校的规模,找上陕西督军陈树藩,希望购买一块地皮,对于建学校,陈树藩很感兴趣,他拍着大腿说道:“我们陈氏家族愿意大力支持司徒校长办学堂。”就这样,这块40公顷的土地,陈氏家族只卖了6万大洋,除此之外,陈树藩还捐赠2万大洋,以此资助司徒雷登办学,后来,燕京大学成为中国最美的大学,司徒雷登是美国人,但他办学校,已经超越了国籍… 司徒雷登这人出生在1876年的杭州,那时候他爹妈都是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在当地传道办学。他是四个儿子里的老大,从小跟着父母接触中国文化,会说一口杭州话,还知道些本地习俗。11岁被送回美国,起初英语磕磕巴巴,在学校里挺尴尬,但咬牙适应下来。先在弗吉尼亚的预科学校念书,后来进汉普登-悉尼学院,1896年毕业,又去里士满的联合神学院深造。那时候他受前辈影响,决定干教育和传教的事业。1904年他回到中国,先在南方帮忙建杭州长老会学院,就是后来的浙江大学前身。1908年转去南京金陵神学院教新约文学和释义,出了几本书,比如《新约希腊文要义》的中文版和《希腊文-中文-英文新约词典》。这些工作让他对中国教育有更深认识,也为后来办大学打基础。1919年他接手燕京大学校长,那学校当时是几个教会学校合并的,规模小,地方挤,他一上任就想着怎么扩大。陈树藩1885年生在陕西安康,家里条件一般,早年进军事学堂学打仗,后来考上保定军校,接受正规训练。1910年毕业回陕西当军官,正赶上辛亥革命,他在西安起义里出了力,慢慢爬上来。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当上陕西督军,手里握着军政大权。作为安徽系军阀,他管地盘的手法强硬,地方上争议不少,比如镇压异见啥的,但也对一些社会事感兴趣,可能想给自己挣点名声。乱世军阀多是这样,表面风光,实际为保地盘啥都干。 司徒雷登看中北京西郊那块40公顷地,原是清朝皇家园林,叫漱春园和弘雅园,风景不错,有山有水,适合建学校。地属于陈氏家族,但陈树藩管着。1920年春天,司徒雷登亲自去北京找陈树藩谈这事。陈树藩那时在北京处理军务,对办学有点兴趣,可能觉得支持教育能给自己加分。两人见面后,司徒雷登说明燕大要建中西结合的大学,培养人才。陈树藩没多纠缠,就同意卖地,价格定在6万大洋,比市价低,还捐了2万大洋作基金。这笔钱在当时不算小,但对军阀来说,可能有政治算盘。交易很快就敲定,1921年地皮正式过户给燕大。+更多 6这事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挺少见,司徒雷登作为外国人,却懂中国门道,用普通话沟通,还带了地图说明计划。陈树藩虽是军阀,但这回没狮子大开口,可能想借教育拉点关系。土地交易后,燕大有了发展空间,司徒雷登开始筹钱建校园,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融中西风格。整个过程反映出那个时代教育靠个人奔波和意外机遇才能推进。 土地过户后,燕大1921年夏天开工,挖湖堆山建楼,到1926年校园建好,未名湖和博雅塔成了标志,很多人都说这是中国最美的大学。学校设文理法学院,教学自由,吸引了不少人才,像黄昆、冰心这些校友。1930年代,燕大跟哈佛合作办哈佛燕京学社,研究东亚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名气大了。司徒雷登在这儿花了不少心血,募捐、管事、拉关系,把学校从教会小机构变成一流大学。+更多 3抗日战争1937年爆发,日本占北京,要燕大挂傀儡旗,司徒雷登拒绝,还写抗议信,被关了三年八个月。战后他继续管学校,1946年当美国驻华大使,试着调停内战,但没成。1949年他离开中国,回美国,1962年去世,活了86岁,在中国待了55年,把燕大当成最大成就。+更多 2 陈树藩1921年被冯玉祥赶出陕西,之后混得一般,跑去四川、天津。抗日时不肯跟日本人合作,躲回四川。战后去杭州,1949年病死,64岁。他当军阀那段争议大,强硬管事,但支持燕大这事儿给他留了点正面。燕京大学1952年并入北大,校园成了北大主校区,未名湖博雅塔还在那儿。这块地见证了大学崛起,也记录中西文化碰头的历史。司徒雷登是美国人,但对中国教育投入深,超出国籍框框。陈树藩不是啥正面典型,但他的决定帮了燕大发展。这事儿说明乱世教育靠各种人合力才能成。+更多 2 这段历史接地气,司徒雷登从传教士变教育家,再到大使,人生起伏大。燕大从合并小学校到一流大学,靠募捐和土地交易。陈树藩的角色提醒人,军阀不全坏事,但本质还是为权。整个过程有文化碰撞,也有现实妥协。燕大成功不只靠地,还靠那年代人对教育的坚持。现在看,燕大历史像镜子,照出中外交流的复杂。+更多 4交易不光是钱地交换,司徒雷登带理想,想建一流学府;陈树藩有小算盘,但也帮忙。放到社会背景,这事儿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燕大后来成就大,成了中国教育亮点,也让交易多层意思。+更多 3

0 阅读:7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