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职学校往往是校园学生欺凌高发区?为什么不能把一些孩子送到“专门学校”矫正? 我们每次在手机上刷到那种校园欺凌的视频,心里都堵得慌。一群半大孩子,对着一个同学拳打脚踢,那种嚣张气焰,隔着屏幕都让人来气。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特别恶劣的事,最后一看,都发生在中职学校。 就拿最近的事来说,重庆那个15岁的孩子,在一所技师学院里,就因为上洗发课时起了点摩擦,一条命就没了。还有一个,河南鹤壁那个科技中专,几个女生对同学做出的事,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我们心里都得打个问号,为什么总是中职? 大部分孩子都在为了考高中、上大学拼命。那些在学习这条路上没那么顺遂的孩子,中考之后,很多就进了中职。这不是给孩子分类,但事实就是,当一群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的孩子聚到一块儿,他们总要找别的地方证明自己。 在教室里当不了第一,那就在校园里当老大。 谁的拳头更硬,谁的“兄弟”更多,谁说话就有人听。一套最原始的生存法则,就这么在学校的角落里冒了出来。 这事儿,根子也连着家庭。很多这类孩子的父母,要么为了生活奔波,没时间管;要么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孩子自然有样学样,把这套带进了学校。 学校呢?老师呢?说句良心话,大多数老师是教书的,他们懂得怎么讲道理。但面对一些已经有严重暴力倾向,油盐不进的孩子,老师真的没辙。他们没有执法的权力,管得重了,家长找上门,说你体罚。劝说又没用,最后只能祈祷别在自己班上出事。 这就带出了我们第二个,也是更让人无奈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孩子送到“专门学校”去? 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工读学校”,那就是专门管教问题少年的地方。听起来多好,既能让这些孩子得到专业的矫正,又能保护其他大多数学生安安稳稳地上学。 可这些年,我们总在强调保护未成年人,这个口子越收越紧。现在全国还保留“专门学校”的地方,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并且,想把一个孩子送进去,程序复杂得吓人。你得让家长签字,还得让孩子自己同意。 我们想想,哪个孩子会主动承认自己是“坏孩子”,愿意去那种地方?哪个家长又愿意签下这张等同于承认自己教育失败的“同意书”? 法律层面,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过度保护”的倾向。2021年,刑法改了,把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降到了12岁。听着挺好,对吧?但后面有两个条件,卡得死死的。其一,行为必须是“情节恶劣”,导致人死亡或者重伤这种级别。其二,还得报给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这个门槛有多高?高到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校园霸凌,哪怕打得头破血流,只要没出人命,都够不上。最后的结果,就是警察来了,批评教育,赔点钱,然后呢?然后这个霸凌者,大摇大摆地回到原来的班级。 他会改吗?我们希望他会,但现实往往是,他发现原来把人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下一次可能更过分。他就成了班里的一个“雷”,其他同学与家长,只能躲着走。这些孩子,最后兜兜转转,大部分还是进了管理更松散的中职,让那里的环境雪上加霜。 我们总说要保护未成年人,这当然没错。但保护一个犯错的未成年人,不应该以牺牲九十九个无辜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学习环境为代价。 为了那一个孩子,毁了一个班,甚至一所学校的安宁,这公平吗? 就拿美国一些地方的“零元购”来说。法律说,抢东西只要价值没超过950美元,就算轻罪,警察都不太管。本意是好的,想减少犯罪记录。结果人们直接冲进店里光明正大地拿,法律的善意,反而成了恶行的通行证。 还有一个,旧金山最近搞了个计划,给跨性别人群发钱。只要你宣称自己是男女以外的性别,每个月就能领一千多美金。初衷是帮助少数群体。可我们不禁要问,会不会有人为了这笔钱,去“选择”一个性别身份?这种不加分辨的善良,最后帮了谁,又可能伤害了谁? 不管是我们对问题少年的处理方式,还是国外那些“政治正确”过了头的政策,背后都有个共同点:为了表现出一种高尚的、绝对的善良,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对大多数人造成的实际伤害。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拎得清的智慧。保护未成年人,绝不等于纵容他们作恶。该教育的归教育,该矫正的归矫正,该法律管的,就得让法律硬起来。 不然,重庆与鹤壁那样的悲剧,恐怕很难是最后一次。而中职学校,也只能继续无奈地背着这口“欺凌高发区”的黑锅。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为什么中职学校往往是校园学生欺凌高发区?为什么不能把一些孩子送到“专门学校”矫正
杰彦评娱乐
2025-08-01 17:14: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