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银行又出事了!”江苏,男子存了35万,取款时发现余额为0,查清单发现竟

冰枫看历史 2025-08-01 15:34:25

[月亮]“银行又出事了!”江苏,男子存了35万,取款时发现余额为0,查清单发现竟然是被银行划走了,用于偿还其作为连带保证人的债务,男子不服,直接将银行告了,结果胜诉了!法院:银行违法,判还超额部分并赔偿利息! 信源:极目新闻——江苏一市民在银行存款35万取款时余额为0,系银行发现其为连带保证人后擅自扣划用于偿还担保债务,法院:违法,判还超额部分并赔偿利息 对普通储户而言,银行几乎等同于财富的保险柜,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存进去图的就是一份安全与踏实。白纸黑字的存单和手机应用里跳动的数字,也成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底气。可这份看似牢不可破的信任,最近却被两起真实的事件动摇了根基。当存款不再安全,储户又该何去何从? 前不久,有个曾在某银行存有上千万元巨款的孙先生,竟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该行行长利用伪造的材料把钱全转走了,刚开始银行还试图撇清关系,但好在法院认定,银行未能尽到保障储户存款安全的义务,需要对孙先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而最近江苏康先生的事情更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了,康先生为儿子攒下35万元婚款存入了本地一家银行的定期,没想到当康先生满心欢喜去取钱时,柜员却告知他账户余额为零。对康先生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35万的存款竟不翼而飞了。 在康先生的反复追问下,银行经理终于承认这笔钱是被银行自己划走的。原来,多年前康先生曾为朋友赵某的一笔20万贷款做过担保,签下了一份“连带责任保证”合同。 后来赵某生意失败,人间蒸发,这笔贷款便成了坏账。银行将赵某和康先生一同告上法庭并胜诉,但因当时未查到两人名下有可执行财产,案件便暂时搁置。康先生以为事情早已过去,直到他将35万婚款存入这家银行,银行发现其名下有了存款,便在未再次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下,直接动手划扣了账户内的全部35万元。 知道了真相的康先生既愤怒又不解,就算需要偿还担保债务,也应由法院依法执行,银行凭什么连通知都不通知储户一下,就私自动用储户的钱?更何况,担保的债务本息合计不过二十几万,为何将35万悉数划走?多出的9万多元和一年多的定期利息又该如何计算? 面对质问,银行的回应理直气壮:“我们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怒火中烧的康先生选择用一纸诉状将银行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银行退还多划去的九万元,同时赔偿康先生利息,虽然康先生赢了官司,过程满的心酸。 有网友说,流程应该分开,一码归一码,扣的35万应当全数归还,银行可以翻旧案重新向康先生索要这个担保费用。而更多的网友则是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随意给人做担保,哪怕是家人也得慎重再慎重! 要知道,银行只是一个金融服务机构,并不是司法执行机关。除了依据法院出具的生效法律文书,任何机构,包括银行自己,都无权擅自划扣储户的个人存款。康先生的胜诉,正是对银行这种越权行为的一次法律警告。 康先生的遭遇也给所有习惯了人情社会的普通人敲响了警钟。“连带责任保证”这六个字,字字千金。很多人碍于情面,轻易为亲朋好友的债务做担保。但必须清楚,人情归人情,法律契约归法律契约。这份合同意味着,一旦债务人无法偿还,银行完全有权跳过债务人,直接要求担保人用其全部财产来清偿债务,所以签下的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份沉重的法律责任。 所以普通人要想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最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意识,摒弃对任何金融机构“绝对安全”的迷信,审慎对待签署的每一份协议。并且在为他人提供担保前,务必彻底理解“连带责任保证”等法律条款的真实含义与潜在后果。同时要相信并善用法律,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只有保留好存款凭证、合同、沟通记录等证据,像康先生一样诉诸法律,才是最理性的维权之道。同时,养成定期查询账户明细的习惯,也能为资产安全多加一道防线。 这两起案件,既是对涉事银行的拷问,也是对整个银行体系公信力的侵蚀。银行本应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如今却频频出现权力滥用和责任缺失的问题,银行必须重塑信任,毕竟,当储户开始怀疑银行这个“保险柜”是否还安全时,动摇的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根基。

0 阅读:0
冰枫看历史

冰枫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