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的事,最后有可能搞出一个特别搞笑的结局,欧、英、日、韩、印、越等国都向美国投降了,它们被美国收了高关税,美国从这些盟友身上赚得盆满钵满,贸易逆差是降了,可钱全是从小弟口袋里掏出来的。 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钢铝加征25%关税后,欧盟最初威胁要对美国摩托车、牛仔裤和威士忌采取反制措施,但最终与美国达成协议,仅获得有限数量的钢铝产品免税配额,超出部分仍需缴纳关税。 日本则直接同意给予美国电动车电池材料免税待遇,韩国为换取钢铁关税豁免,不仅增加了美国页岩气进口量,还将美国卡车的关税优惠期限延长了20年,这一让步被韩国媒体调侃为"用三星的利润补贴美国工人"。 此前欧洲多国计划征收"数字税"以针对美国科技巨头,但在美国施压下,英国虽声称实施"全球最低税"却大幅放宽征税范围,法国则通过提高征税门槛使90%的企业得以豁免。 印度本来也想跟着收"数字税",结果美国一威胁,莫迪政府直接取消,更讽刺的是,亚马逊立马宣布在印度追加投资150亿美元——合着印度折腾半天,最后还是给美国公司送钱。 拜登搞了个《芯片法案》,本意是想打压中国半导体,结果台积电、三星这些企业反而被美国拿捏得死死的,不仅要分利润给美国,还被逼着限制在中国的业务,韩国半导体出口连续暴跌,可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却不降反升。 很多企业为了躲开美国对华关税,把最后组装环节搬到越南,结果美国海关直接出新规:越南出口的钢材,必须证明"原料不是中国的",越南人懵了:"我们连炼钢炉用的耐火砖都是中国产的,这怎么证明?" 印度更惨,虽然拿到美国337项商品的关税豁免,但条件是必须经过美国港口转运,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硬生生变成了"给美国物流公司打工"。 美国靠关税大棒确实赚了不少,但长远看,这招越来越不灵了。 现在各国只是暂时忍气吞声,但心里早就不爽了,欧盟已经在推动"去美元化",印度、东南亚国家也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等哪天大家忍无可忍,美国再想用这招,可能就没人买账了。 美国在特朗普时期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实际上转嫁到了本国消费者身上,约90%的额外成本由美国人承担,中国企业并未因此减少出口,而是通过墨西哥、越南等第三地转口,维持了对美市场的供应。 美国试图迫使企业撤离中国,但现实是许多关键产业仍依赖中国制造,如电动车电池、光伏产品和电子设备,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使中国难以被替代,强行"脱钩"反而推高了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这场贸易战,表面上看美国赚了,但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盟友现在忍气吞声,只是因为暂时没别的选择,等哪天大家找到替代方案,美国的"关税大棒"就会变成一根烧火棍——看着唬人,其实没啥用。 最后可能就像网友调侃的:"美国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结果发现棋盘都被别人搬走了。"
中美贸易谈判的事,最后有可能搞出一个特别搞笑的结局,欧、英、日、韩、印、越等国都
物规硬核
2025-08-01 10:17: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