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钱学森分到了一辆蓝色轿车,全北京只有2辆,可聂帅得知后却勃然大怒:“赶紧换掉!” 1956年,钱学森回国刚满一年,正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挑大梁。那会儿新中国一穷二白,啥都缺。为了方便钱学森跑遍北京城协调工作,聂帅特批,给他配辆车。 后勤部门也是真上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全部门的家当里,扒拉出来一辆天蓝色的进口轿车。这车有多稀罕?这么说吧,当时全北京城,算上这辆,也就两台。流线型的车身,锃亮的镀铬条,开出去绝对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车开到研究院,大家都觉得这才有大科学家的派头嘛!可这事传到聂帅耳朵里,他不但没夸,反而脸色一沉,对着秘书就一句硬邦邦的话:“赶紧换掉!” 秘书当时就懵了,心想这可是好不容易才弄来的好车,怎么说换就换?聂帅看他没反应过来,声音又高了八度:“你是不是觉得这车很威风?我告诉你,这就是个移动的活靶子!钱学森是什么人?美国人那边还盯着呢,台湾的特务也没闲着。他坐这么一辆扎眼的车满大街跑,不等于冲人家喊‘我在这儿,快来啊’?”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才恍然大悟,后背直冒冷汗。钱学森自己也挠挠头,憨厚地笑了笑:“光想着工作方便了,确实没考虑到这一层。” 当天,蓝色轿车就被悄悄开走了,换来了一辆普普通通的黑色“吉姆”轿车。这车黑乎乎的,扔在当年的机关车队里,一点儿也不起眼。 你可能觉得,为一辆车这么大动干戈,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如果你知道钱学森为了回国遭了多少罪,就知道聂帅的“紧张”有多么必要。 钱学森,这位被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评价为“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天才,他的回国路,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谍战片。美国人先是许以高官厚禄,被拒后立刻翻脸,给他扣上“间谍”的帽子,将他关进监狱,进行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要不是妻子蒋英四处奔走,加上国内的全力营救,后果不堪设想。 好不容易盼到他回国,暗处的眼睛可一直没挪开。国民党特务多次策划暗杀,甚至把主意打到了饭菜上。 从那以后,钱学森家的安保级别直接拉满。中央特派王牌警卫刁九勃贴身保护,所有食材都由专人采购,厨房里甚至配备了专门的化验员,每道菜、一滴油、一撮盐,都得经过检验才能上桌。 聂帅的保护,还远不止这些。他知道当时国内航线刚起步,事故率不低,就给钱学森下了个死命令:“不许坐飞机!” 不管去多远,一律坐火车。时间慢点不要紧,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当然,聂帅对钱学森的“好”,绝不仅仅是当个“保镖”。他更是一个高明的“护航员”,为钱学森扫清了科研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研究院刚成立时,领导班子里有懂技术的,也有军队出身的老同志。当时担任政委的王铮中将,资历老、威望高,但在科研问题上,有时会和钱学森意见不合。外行指导内行,这是科研的大忌。 聂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没有公开批评谁,而是找了个机会,把王铮单独留下来,点到为止地说了几句。大意就是,你是行军打仗的专家,但搞导弹,还得听钱学森的。 后来,在一次关键的导弹试验中,燃料箱出了点小问题,现场的技术人员谁也不敢拍板签字。钱学森经过缜密计算,认为问题不大,力主发射。但其他人还是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钱学森直接抓起电话打给远在北京的聂帅。聂帅听完情况,没有一丝犹豫,只说了三个字:“听钱的!” 这种信任,在面对失败时,显得更加可贵。 “东风二号”第一次试射失败,导弹在发射架上就爆炸了。现场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垂头丧气,甚至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要追究责任。压力一下子全到了钱学森这边。 聂帅赶到现场,看着满地残骸,没有一句责备。他把大家召集起来,平静地说:“一次失败算什么?搞科学研究,哪有不失败的?收拾一下,找出原因,我们接着干!” 聂帅不仅是钱学森的“保护神”,更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大管家”。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他回到北京,立刻向中央打报告,动用自己的关系,从各大军区调拨了一批肉、蛋、鱼,专门供给科研基地。他自己省吃俭用,却想方设法让科学家们吃得好一点。他常说:“他们是搞脑子的,不是扛麻袋的,营养必须跟上!”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举国欢腾。当那熟悉的《东方红》乐曲通过卫星响彻寰宇时,站在指挥大厅里的钱学森和聂帅,两位年龄相差12岁的“搭档”,相视一笑,眼里都泛着泪光。 从那辆被紧急换掉的蓝色轿车开始,聂荣臻元帅用他独有的方式,为钱学森,也为新中国的整个国防科技事业,撑起了一把最坚实、最细致的保护伞。 那不是简单的保护,那是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打下最坚固的地基。 这份情谊,这份格局,穿越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敬佩。
1956年,钱学森分到了一辆蓝色轿车,全北京只有2辆,可聂帅得知后却勃然大怒:“
青霭入云岫
2025-08-01 01:43: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