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澳火箭发射失败几乎炸台的消息竟然不给推 当地时间7月30号早上六点半,一家叫GilmourSpace的私人公司在昆士兰州的Bowen太空港发射了自家研发的阋神星(Eris)火箭。结果这火箭刚飞了14秒就出问题,两台“天狼星”固液混合动力发动机先后不对劲,火箭歪歪扭扭升到50米高就掉下来,在发射台附近炸了个大跟头。 按说这种火箭炸台的事儿应该挺轰动的,可国内网上讨论的人好像不多,连新闻推送都没怎么看到,这就让人有点奇怪了。其实这事儿得从澳大利亚航天产业的现状说起。 澳大利亚虽说地广人稀,但这些年也想在航天领域分杯羹。GilmourSpace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一直在琢磨怎么把火箭送上天。 他们这次发射的阋神星火箭是澳大利亚50多年来第一枚完全本土设计制造的轨道级火箭,高23米,重30吨,能把215公斤的东西送到太阳同步轨道。按计划,这火箭要是成了,澳大利亚就能加入能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俱乐部,对他们航天产业是个挺大的突破。 可谁也没想到,首飞就出了大问题。根据现场视频和公司后来的声明,火箭点火后确实离开发射台了,两台发动机也都点着了,烧了23秒,飞了14秒。但就在这14秒里,发动机突然出状况,火箭控制不住方向,横飞出去几十米就掉下来,在发射台边上炸得粉碎。 这事儿乍一听挺严重,火箭炸了还差点把发射台炸了,怎么就没多少报道呢?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现在信息太多,每天国内外大事小情不断,这种私营企业的火箭发射失败可能被其他热点盖过去了。二是私营航天公司首飞失败其实挺常见的。 像美国SpaceX的猎鹰1号前三次发射都失败了,直到第四次才成功。澳大利亚这次虽说火箭炸了,但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关注度自然就低。三是这事儿发生在澳大利亚,离咱们挺远,国内媒体可能觉得新闻价值没那么高,报道得就少。 不过这事儿背后也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先说技术方面,阋神星火箭用的是固液混合动力发动机,这种设计在航天界不算主流。固体燃料发动机推力大、结构简单,液体燃料发动机能调节推力、比冲高,但固液混合的优缺点就比较平衡。 固体燃料部分提供初始推力,液体燃料部分负责持续推进,成本比纯液体火箭低,响应也快,适合小卫星发射市场。但这种设计也有缺点,比如固体燃料一旦点着就停不下来,液体燃料部分的控制又比较复杂。这次发动机出问题,可能就是固液混合系统的协调没做好,比如燃料混合比例不对,或者控制系统反应不及时。 再看澳大利亚航天产业的处境。澳大利亚政府这些年挺支持航天发展,给GilmourSpace拨了不少钱,光这次发射就给了500万澳元。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把航天产业产值从40亿澳元提高到120亿澳元,创造两万个就业岗位。 可现实情况是,澳大利亚航天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很多关键技术还得依赖进口。就说这次发射,火箭的发动机、控制系统、材料可能都有国外技术的影子。而且澳大利亚地理位置也不占优势,离赤道远,发射卫星需要更多燃料,成本就上去了。 从国际航天市场来看,小卫星发射是个新兴领域。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需要发射小卫星,像通信、遥感、科研这些用途。GilmourSpace瞄准的就是这个市场,想通过低成本、快速响应的发射服务分一杯羹。 可现实很残酷,国际上已经有SpaceX、火箭实验室(RocketLab)这些巨头,他们的发射成本更低、技术更成熟。比如火箭实验室的电子号火箭,专门针对小卫星发射,已经成功发射了多次。GilmourSpace作为后来者,技术上得有突破,成本上得有优势,不然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这次发射失败对GilmourSpace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也不是世界末日。公司已经说要在几个月内进行第二次发射,目标是进入轨道。他们需要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好好分析发动机故障的原因,调整设计和工艺流程。 对澳大利亚航天产业来说,这次失败也是个提醒。光靠政府拨款和企业单打独斗不行,得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培养本土人才。从全球航天发展趋势来看,私营企业已经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像SpaceX不仅能发射卫星,还实现了火箭回收,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 澳大利亚这次火箭发射失败虽然没引起太多关注,但背后反映了很多问题。技术上的挑战、产业基础的薄弱、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都是澳大利亚航天产业需要面对的。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GilmourSpace能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澳大利亚政府能持续支持,他们未来还是有机会在航天领域打出一片天地的。
俄罗斯曾多次把航天发射场选址在中俄边境,有的距离中国不足100公里,为什么要建到
【18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