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中国可要栽个大跟头,把本全赔光了!”面对中国斥巨资买下卡沙甘油田的独家开采权的举动,美国却同各国嘲笑中国此举。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哈萨克斯坦的荒原上沉睡着一座特殊的油田。 当中国宣布以2400亿元拿下卡莎甘油田开采权时,国际能源市场传出阵阵窃笑。 谁都知道这个里海边的废弃油田曾让美日巨头栽过跟头。 但中国人埋头苦干的作风很快让笑声变成了惊叹。 卡莎甘油田的坎坷身世要从世纪初说起。 地质学家在里海沿岸的卡伊兰、卡拉姆卡斯、卡沙甘和阿克托德四个区块下,发现了350亿桶的原油储备,地下还埋藏着巨量天然气。 这本该是块肥肉,但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开发成了噩梦。 油田位于里海浅水区,冬季冰封期长达四个月,夏季又面临风暴袭击。 普通钻井平台根本无法在此作业。 2000年初,美日企业信心满满买下开采权,真刀真枪干起来才傻了眼。 设备在盐碱滩涂寸步难行,冰层让运输船动弹不得,更麻烦的是地底高压油气伴着剧毒硫化氢喷涌而出。 投入数十亿美元后,西方公司纷纷抛售股份离场,油田成了烫手山芋。 哈萨克斯坦政府看着“聚宝盆”变“烂摊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个1991年独立的国家全指望石油吃饭,油气收入占国库三成以上。 偏偏西部油气产区被陆地围得铁桶一般,早年原油出口只能看俄罗斯脸色。 要么通过苏联留下的阿特劳-萨马拉管道转俄方港口,要么受制于中亚天然气管道配额。 后来虽修了里海管道和巴杰管道两条出路,终究是仰人鼻息。 中国石油人带着计算器来了。 他们算的是大账:卡莎甘日产潜力150万桶,相当于欧洲日耗油量的一成。 探明储量居全球第二,只比中东普鲁特赫本油田少些。 更重要是经新疆阿拉山口入境的中哈原油管道已运行十二年,累计输油超亿吨。 当哈萨克斯坦递出橄榄枝,中方当场拍板:2400亿,这矿我们包了! 国际论坛上顿时炸了锅。 “冤大头”、“人傻钱多”的讥讽不绝于耳。 某西方能源分析师在电视上揶揄:“中国人要把钱扔进里海喂鱼了。” 可这些话还没凉透,戈壁滩上就传来新消息。 中国工程师研发的浮动钻井平台已成功抵御里海风浪,专门设计的抗寒采油设备开始下井,输油管线正以每天三公里的速度向新疆延伸。 转折发生在首批原油涌入中哈管道的时刻。 这条中国出资修建的能源动脉从卡莎甘直抵新疆,1700公里管道化作钢铁丝绸之路。 更让西方眼红的是监测数据。 油田实际储量比预期高出15%,剧毒硫化氢被转化成了工业硫磺,光副产品年收益就抵半个开采队开支。 曾经嘲笑的对手坐不住了。 当初抛售股份的日本商社带着新方案拜访阿拉木图,美国油服巨头带着“更先进设备”上门推销。 哈萨克官员却笑着亮出中哈联合公报:“卡莎甘项目事关两国能源安全,恕不开放第三方合作。” 那些甩卖的股份,如今成了中国在哈油气产量的四分之一根基。 当英国石油年鉴更新数据时,西方终于看清布局。 卡莎甘油田每年经新疆输入中国1500万吨原油,相当于全国三天用量。 哈萨克斯坦借此跃升为全球第十二大产油国。 中哈管道更将俄罗斯原油也吸纳进来,变成连通欧亚的能源枢纽。 这场看似豪赌的投资,实则盘活了整盘能源大棋。 二十年前被讥为“废矿”的盐碱地,如今井架林立灯火通明。 中国工人的红色工装在里海落日下格外醒目。 他们用特种钢材征服了极寒气候,凭自主技术驯服了剧毒油气,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最终看到了。 远见者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亏本买卖”这个词。 主要信源:(中国石油网——卡沙甘油田:优化生产运营 累计产油突破10亿桶)
“这回中国可要栽个大跟头,把本全赔光了!”面对中国斥巨资买下卡沙甘油田的独家开采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31 22:23: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