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安部突发警报!我们所用的电子设备可能被远程控制,摄像头会被远程开启窃密! 上个月,国家安全部突然发出警报,提醒大家日常用的手机、电脑、智能摄像头,甚至智能手表、智能音箱这些看似普通的电子设备,都有可能被境外势力远程控制。这个消息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背后涉及的技术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 首先得明白,为啥这些设备容易被攻击。现在的电子产品都很厉害,手机能拍照录音,电脑能存储资料,智能摄像头能看家护院,可这些功能一旦被坏人利用,就成了刺探隐私的工具。 境外势力盯上的不只是个人隐私,还有可能是企业机密、国家秘密。比如你在办公室用电脑处理文件,说不定摄像头已经被偷偷打开,把屏幕上的内容传出去了。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最常见的就是利用设备本身的漏洞。就拿手机来说,操作系统或者软件程序里可能藏着没被发现的“后门”,黑客通过发送一条短信、一封邮件,甚至一个链接,就能把恶意软件植入进去。 曾经有商家收到伪装成购物信息的链接,点击后电脑就被远程控制,客户信息全被盗走了。这种恶意软件就像寄生虫,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摄像头、激活麦克风,把周围的声音和画面都传出去。 更隐蔽的是供应链里的猫腻。有些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被植入了肉眼看不见的“电子间谍”。比如芯片里预留的后门,或者软件里藏着的监控代码。这些设备从生产线下来,就带着先天的隐患。 国安部特别提醒,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被故意埋了“雷”,厂商能通过特定信号远程操控,连关机断电的设备都可能变成“电子幽灵”。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家平时不太注意的,就是设备的默认设置。很多智能摄像头出厂时用的是默认密码,或者允许远程访问的功能没关闭,黑客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轻松破解。 曾经有个案例,某单位的智能摄像头被黑客入侵,直接拍到了涉密会议的内容。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连打印机、路由器这些办公设备都可能成为突破口。打印机的固件更新慢,漏洞长期存在,黑客可以通过它潜入单位内网,窃取重要文件。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关机了总安全了吧?其实不然。现在的智能手机就算关机,部分电路还在工作,比如负责闹钟的基带模块。有些设备甚至在关机状态下,还能通过残留的电量维持基本功能,被远程激活。就像之前曝光的某个案例,手机关机后,摄像头被偷偷打开,记录下了用户家里的一举一动。 那咱们普通人该怎么防范呢?首先得养成好习惯。手机、电脑的系统和软件要及时更新,因为厂商会不断修复漏洞。密码别设得太简单,像“123456”这种,黑客分分钟就能破解。 公共场合的Wi-Fi尽量别连,特别是那些没加密的,黑客能通过它截取你传输的数据。智能设备的权限要管好,没必要的摄像头、麦克风权限就关掉,别让设备“全知全能”。 对于办公设备,特别是涉密单位,管理更要严格。智能穿戴设备别带进涉密场所,因为它们能通过蓝牙、Wi-Fi绕过物理隔离,把数据传出去。打印机、路由器这些设备要定期检查,关闭不必要的服务,用强密码保护。曾经有个科研单位,因为OA系统长期没更新,被黑客植入木马,核心技术资料被盗取,损失惨重。 国家层面也在行动。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加大了对网络间谍的打击力度,像王某等人通过木马病毒窃取商家信息,最终被判刑的案例就是警示。 同时,国家推动供应链安全,鼓励使用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减少对境外技术的依赖。比如在关键领域,要求采用自主可控的设备,从源头上堵住漏洞。 不过,光靠国家和企业还不够,咱们每个人都得提高警惕。别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别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收到陌生的U盘、礼物要小心,说不定里面藏着木马。如果发现设备异常,比如摄像头无故亮起、麦克风有杂音,要及时检查,必要时联系专业人员。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网络安全无小事。境外势力的手段不断升级,从简单的病毒攻击到供应链植入,从软件漏洞到硬件后门,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咱们普通人可能没法完全杜绝风险,但至少能做到不主动“开门揖盗”。保持警惕,做好基础防护,就是对国家安全最大的支持。
美国一声“国家安全”,高端芯片说断就断,国内某些公知立刻敲锣打鼓:这是人家的主权
【1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