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年,雍亲王正独自喝酒,身旁服侍的侍女,突然走上前低声地说:“王爷,奴婢陪您喝吧!”为了展示酒量,小宫女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这天雍亲王正在自己家喝酒呢,突然一个13岁的包衣侍女耿氏竟敢上去把胤禛面前酒壶中的酒一口气喝完了! 不得不说这女子酒量是真好啊! 然而,这样逾矩的事情按理说应该会受到重罚的。 但,这件事却改变了她卑微的命运。 那是夜晚,刚处理完政事的胤禛哭丧着脸独坐凉亭,喝了三壶烈酒仍然心烦。 负责添酒的耿氏,十分聪明,她懂得察言观色。 这天,她已经观察数月这位冷脸的四阿哥。 当胤禛又一次准备举杯痛饮的时候,她突然上前接过酒杯,把酒一口喝完了。 这一下把本来昏昏沉沉的胤禛,吓醒了。 眼前的小宫女不过十几岁,衣服穿的也很普通甚至都没怎么打扮,可那双捧着酒杯的手稳如磐石。 更令他讶异的是耿氏接下来不用银针试毒,反而从怀中取出个粗瓷瓶,倒出两粒药丸:"这是奴婢家传的解酒丸,贝勒爷明日还要早朝。" 就是这个细节让胤禛记了半辈子。 彼时九龙夺嫡已到白热化,大阿哥被废,太子遭圈禁,连他书房的花匠都是其他皇子安插的眼线。 而眼前这个包衣出身的丫头,竟敢用最笨拙的方式表忠心。 不过,耿氏确实早有准备。 内务府档案记载,她父亲虽是管领下人,却因精通满汉翻译常被派往关外采买。 从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的耿氏,不仅学得骑马射箭,更在科尔沁部练就了惊人的酒量。 选秀入府后,她刻意收敛锋芒,直到摸清胤禛每月底必独自饮酒的习惯。 从此,这里的酒局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每当胤禛因户部亏空被康熙训斥,或是发现府中又有探子,耿氏便带着自酿的菊花酒出现。 她从不打探朝政,只讲些市井趣事。 哪个粮商往米里掺沙,哪家当铺暗中收赃。 这些零碎消息,后来都成了胤禛整顿吏治的线索。 1706年冬至,胤禛突然高烧不退。 太医们怕传染纷纷推诿,只有耿氏日夜守在榻前。 她用在关外学的土法,用烈酒擦拭胤禛全身,甚至冒险试尝汤药。 当胤禛退烧后发现,这个16岁的姑娘已经三天未眠,手里还攥着被酒浸透的帕子。 这场病后,耿氏摇身一变从粗使丫鬟变成了侍妾格格。 但她清楚,在胤禛心里,自己只是个特别的酒友而非宠妃。 她虽然身份变了但是一直安分守己地住在偏院,甚至主动与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交好。 这种通透,在1711年诞下弘昼后更为明显。 当其他嫔妃忙着教儿子背诗讨赏,她却带着弘昼在马场疯跑。 历史记载的弘昼是个荒唐王爷,却少有人知这份荒唐来自耿氏的谋划。 当弘历被康熙带在身边教导时,耿氏就看出这个侄子非池中之物。 她悄悄烧掉弘昼写得最好的文章,故意让他射箭脱靶。 有次弘昼背完《论语》得到胤禛夸奖,当晚就被耿氏罚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百遍。 不过确实在雍正登基后的血雨腥风,印证了耿氏的远见。 大阿哥幽死,八阿哥削爵,连胤禛最疼爱的年贵妃都因家族牵连失宠。 唯有耿氏稳居裕妃之位,她的弘昼更是以"活出丧"的疯癫姿态,安然度过乾隆朝。 故宫档案里还留着则趣闻,某日弘昼又在府中办丧事,乾隆亲临"吊唁",却见弟弟从棺材里掏出壶酒:"皇兄来得正好,这是耿额娘酿的菊花酒。" 耿氏活到96岁高龄,临终前能够看着满堂儿孙,唯独对着紫禁城的那位叹了口气。 或许,这么多年为了自己保命也累了。 伺候她的老嬷嬷后来说,裕贵妃最后一句话是:"那年桂花酿,该多备一壶的。" 而在养心殿的暗格里,乾隆发现个落灰的酒坛,坛底刻着"辛巳年桂月耿氏藏"。 而这正是1703年,那个改变两个命运的秋天。 或许,胤禛也曾爱过她吧! 主要信源:(《清史稿·后妃传》)
1703年,雍亲王正独自喝酒,身旁服侍的侍女,突然走上前低声地说:“王爷,奴婢陪
梦幻星河缘
2025-07-31 20:05:07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