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复仇的张扣扣,手刃三个仇人,2019年执行死刑当天,对父亲轻声道:“爸爸,没事的。 时间回到2018年农历除夕,张扣扣在汉中市南郑区王坪村持刀连杀邻居王家父子三人——王自新及其长子王校军、三子王正军。 杀戮完毕后,他沉着冷静地以自制燃烧瓶点燃王校军的轿车,致使车辆严重受损,最终在两日之后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这场震惊全国的凶案并非突发暴力事件,而是源于1996年的一桩旧案,那时13岁的张扣扣目睹了母亲汪秀萍在与王家的邻里纠纷中被王正军用木棍击打致死的过程。 当年的司法判决认定王正军犯故意伤害罪,但因其未成年及张母在纠纷中存在一定过错,仅获刑七年,民事赔偿9639.3元。 这笔不足万元的赔偿在张家人眼中成为生命被贱卖的象征,尤其当上诉被驳回后,法律在张扣扣心中已失去公信力。 他曾在母亲死后举刀欲报仇被父亲拦下,却立下“不为妈妈报仇,我就是狗X的”誓言。 二十二年间,张扣扣的生活轨迹充满困顿:参军未能改变命运,打工收入微薄,创业血本无归,甚至远赴阿根廷务工也无起色。 这些坎坷被他全部归咎于母亲的早逝,心理失衡日益加剧。当2018年春节发现王正军返乡过年,沉积的仇恨终于爆发。 在法律层面,张扣扣案并无悬念。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确认他精心策划犯罪,选择除夕当众行凶,连杀三人且手段残忍,尤其对王正军二次加害、追杀王校军的情节凸显主观恶性极深。 尽管辩护律师提出他可能存在急性应激障碍,申请精神鉴定,法院以“真正的恶意”为由驳回。虽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减轻罪责。 2019年1月一审、4月二审均判死刑,7月核准执行。司法程序在法理框架内运行严整,三个生命逝去必须得到法律回应,这一点无可争辩。 然而民间舆论场却呈现惊人撕裂。部分网民将张扣扣塑造为“孝子侠客”,认为王家未道歉且司法不公使复仇具有正当性;法律界则坚决反对将暴力英雄化,强调私力复仇会瓦解法治根基。 更有趣的是,张扣扣刻意避开了王家女性成员,这种选择性复仇被心理学界解读为三重动因:中国传统复仇伦理中女性被视为附属品;对母亲之死的创伤使其潜意识保护女性;王家女性未直接参与当年冲突。这种“精准复仇”反而暴露了他内心仍存道德边界,并非完全癫狂。 剖析张扣扣案的本质,它恰似一块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张扣扣的悲剧提示我们:司法裁决的公正性需与公众正义感同频共振。 若当年王家能给予基本的人道道歉,若基层调解能更有效疏导张家积怨,若张扣扣的心理创伤能获得社会干预,惨案或可避免。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在此极具启发性。当人们不知自己是张扣扣还是王家人时,对正义的思考方能超越立场的局限。 张扣扣临终那句“爸爸,没事的”或许暗示他自认完成了人生使命,但以三条人命为母亲献祭的结局,无人是赢家。 法律与道德在此案中如平行线未能相交:司法坚守了程序正义,却未能抚平一个少年的创伤;复仇满足了情感正义,却摧毁了四个家庭。 现代社会不可能容忍“以牙还牙”的暴力循环,但张扣扣案如一记警钟:当司法未能让民众感受到切实的公正时,仇恨便可能在阴影中滋生成怪兽。 素材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官方账号 2024-03-19 14:50
我同学的妈妈是真能忍,她早知道老公在外面有一个儿子,还假装糊涂,还认了那孩子当干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