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终于出个明白人,台媒体人陈凤馨:大陆之所以不打台湾省,不是因为我们官兵多么英勇,无人机、雷达锁定多么厉害,是因为大陆同胞喜欢我们,所以不愿意打我们,当大陆人民讨厌我们,台湾就没有什么“屏障”了,如果说中国大陆理性判断,我对你再怎么好,都没有用的时候呢?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动作呢? 两岸关系的演变源于历史渊源和现实纠葛。自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维持复杂联系。台湾内部一些势力强调军事准备,经常公布演习数据,如部队人数和装备部署,以展示防御能力。 根据全球火力指数2025年评估,台湾现役军人约16万人,预备役超过百万,这在岛内被视为重要保障。相比之下,大陆军队规模庞大,现役超过200万人,强调现代化转型。这种对比并非新鲜事,早年美国国防部报告就指出,大陆在空军和海军领域占有绝对数量优势。 台湾空军拥有约400架战机,主要依赖F-16系列,而大陆空军战机总数超过3000架,包括先进型号如歼-20。海军方面,台湾舰艇约117艘,多为老旧类型,大陆则拥有770余艘,包括航母编队。这些数据反映出力量悬殊,但台湾部分媒体仍突出本土导弹系统,如雄风系列,射程达数百公里,试图平衡舆论感知。然而,单纯的军事数字无法解释和平延续的原因。 陈凤馨作为资深媒体人,在节目中多次剖析两岸议题。她出生于1965年,高雄人,毕业于政治大学新闻系,曾在多家报社担任记者和编辑,后转入电视主持,如《少康战情室》和《国人大大会》。她的言论往往直击要害,避免空洞套话。 针对大陆不打台湾的原因,她指出,这不是因为台湾官兵训练有素,或无人机和雷达技术先进,而是大陆民众对台湾同胞怀有亲近感。这种情感源于共享的文化根基,如语言、节日习俗和历史记忆。 每年清明,黄帝陵公祭吸引台湾民众参与,人数达数千,强化血脉纽带。妈祖文化节同样如此,天津等地活动汇聚两岸信众,共同传承信仰。这些交流活动并非形式主义,而是民众间真实互动的体现。大陆通过国台办推动此类举措,旨在维持善意氛围。 陈凤馨强调,如果大陆人民从喜欢转为讨厌,台湾将失去这一无形屏障。那时,大陆可能基于理性判断,采取必要措施,因为善意并非无限。 军事层面的差距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2025年数据显示,大陆陆军主战坦克超过6300辆,台湾不到1000辆。空军先进战机占比高,大陆有上千架四代机和五代机,台湾最强机型仍停留在四代水平。导弹技术对比中,台湾雄风-3射程约400公里,速度3马赫,战斗部150公斤;大陆鹰击-12射程500公里,速度4马赫,载荷300公斤。 更远的东风系列导弹被视为战略威慑工具。这些装备差异意味着,在潜在冲突中,大陆可迅速瘫痪台湾关键设施,如机场和港口。第一波导弹打击后,空军可夺取制空权,海军封锁海峡。台湾能源90%依赖进口,粮食70%从外而来,封锁数周即可能引发供应中断,经济活动停滞。大陆国防预算达2450亿美元,是台湾的11倍,这支撑了持续现代化。 经济 是另一关键。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超过40%,顺差巨大。台积电等企业依赖大陆市场,农产品和旅游业亦然。如果实施制裁,芯片库存堆积,农业产出滞销,失业率上升。 国际上,180多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邦交国寥寥无几。一旦大陆施压,这些关系可能瓦解,导致台湾在外交上更孤立。陈凤馨的分析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基于这些事实。她质疑,如果大陆判断善意无效,会采取何种行动?答案指向综合施压,而非单纯武力。 岛内政策调整加剧了潜在风险。民进党执政后,推动去中国化,如修改教科书,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范畴。这类举措旨在淡化文化联系,但忽略了情感互惠。新南向政策鼓励企业转向东南亚,签署贸易协议,分散依赖。但数据显示,大陆仍是最大贸易伙伴,这种转向效果有限。 有些言论甚至美化日本殖民历史,将其描述为现代化贡献,这进一步伤害两岸民众感情。陈凤馨警告,这些行为像消耗耐心,积累到临界点,可能引发转变。大陆的克制源于同胞之爱,但这份爱需双向维护。 后续发展显示,陈凤馨言论引发岛内讨论。媒体反复引用她的观点,评论节目中专家辩论两岸选择。一方面,部分势力坚持原有路径,推动军事采购和外部联盟;另一方面,大陆维持交流渠道,台湾民众继续参与祭祖活动。 但警告已然发出,民众开始权衡:依赖外部可能成炮灰,还是共享发展红利?全球火力评估显示,台湾军力全球排26位,但在大国博弈中,这远不足以自保。其他地区冲突如乌克兰,提醒狭小岛屿无战略纵深,风险更高。两岸未来取决于台湾人民决定,如果忽略情感基础,后果自负。陈凤馨的话是实话实说,值得深思。 两岸情感能否维系?大陆克制底线何在?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或许你的观点能点醒更多人。
台湾省终于出个明白人,台媒体人陈凤馨:大陆之所以不打台湾省,不是因为我们官兵多么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7-31 15:19: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