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向红军城发起了63次进攻 7月30日,乌克兰军方公布的最新战报显示,顿涅茨克地区的红军城依旧是俄乌冲突的焦点方向。根据乌方数据,俄军在24小时内针对这一区域发起了63次进攻,涉及波皮夫亚尔、波尔塔夫卡、沃洛季米里夫卡等17个定居点。这场持续的高强度战斗,不仅反映出双方对战略要地的争夺白热化,更揭示了顿巴斯战场的复杂态势。 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州中部,地处多条铁路和公路的交汇点,是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核心后勤枢纽。自2014年以来,乌军在此构筑了长达十年的防御体系,包括地下隧道网络、反坦克壕沟和雷区,使其成为抵御俄军推进的关键堡垒。 从战略意义上看,红军城不仅承担着向恰西夫亚尔、克拉马托尔斯克等城市输送弹药和物资的任务,还是乌军东部防线的“神经中枢”。一旦失守,乌军在顿巴斯的防御体系可能面临崩溃,俄军将得以直逼第聂伯河彼得罗夫斯克州,威胁乌克兰腹地。 俄军此次进攻采用了多线推进的战术。在南部方向,俄军第51集团军和第90坦克师组成的突击集群,试图通过控制T-0406和T-0504公路切断乌军补给线。 而在东部和东北部,俄军则以装甲侦察小组为先导,配合无人机引导的炮火覆盖,逐步拔除乌军外围据点。例如在波尔塔夫卡和诺沃埃科诺米奇内,俄军通过夜间渗透突破乌军防线,利用建筑物和树林作为掩护,与守军展开近距离交火。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此次进攻并非单纯依赖重火力,而是频繁使用5-10人的战术小组,通过街区伏击和无人机精确打击扰乱乌军部署。 面对俄军的攻势,乌军采取了多层次防御策略。首先,依托预设的地雷阵和反斜坡掩体,在红军城周边构建了三道防线,其中仅波克罗夫斯克至恰西夫亚尔一线就埋设了超过20万枚反坦克地雷。 其次,利用地下隧道网络进行兵力机动和物资补给,即使俄军完成三面合围,乌军仍能通过地下通道维持与后方的联系。此外,乌军还从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方向抽调第153机械化旅等部队进行增援,但这些部队多为临时拼凑,士兵平均训练时间不足两周,且缺乏重型装备支持。 双方在火力对比上呈现显著差异。俄军每天向红军城防线倾泻4500-4600枚炮弹,同时出动无人机进行实时侦察和目标指引,其炮兵密度是乌军的5倍以上。 相比之下,乌军由于后勤通道被切断,部分炮兵阵地每天仅能获得12发炮弹,不得不采用“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这种火力差距直接导致乌军在防御中处于被动,例如在利西夫卡和罗丁斯克,俄军通过持续炮击摧毁了乌军70%的地表工事,随后以步兵突击占领阵地。 后勤补给的优劣进一步加剧了战场失衡。俄军依托顿涅茨克至克里米亚的陆地交通线,能够稳定供应燃料、弹药和装备。其南方军区的燃料运输部队采用电子战设备护航,5分钟内即可完成多辆战车的加油作业,且行动路线频繁变更以规避乌军无人机袭击。 反观乌军,由于T-0514公路被俄军滑翔炸弹摧毁,补给车队日均损失率高达27%,前线部队不得不依赖摩托车手传递手写命令。更严峻的是,俄军电子战部队持续干扰星链信号,导致乌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甚至出现自相残杀的悲剧。 国际因素也深刻影响着战局走向。尽管美国和欧盟承诺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斗机和远程导弹,但这些装备尚未形成战斗力。截至7月底,乌军仅接收了3架法国幻影2000-5F战斗机,且飞行员培训进度滞后。 相比之下,俄军则通过伊朗提供的无人机和朝鲜供应的炮弹,有效弥补了自身产能不足的问题。这种不对称的军备补给,使得乌军在防御中愈发吃力。 当前,红军城的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俄军虽在7月22日首次攻入市区,但乌军仍控制着市中心的关键建筑群,并利用地下室和地铁站进行抵抗。 双方围绕兹维罗韦、科特利内等据点展开拉锯战,俄军平均每天仅能推进100米,且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惨重代价。这种消耗战模式与2023年的巴赫穆特战役极为相似,俄军试图通过持续施压迫使乌军调集精锐进行防守,进而在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 从长远来看,红军城的归属将直接影响顿巴斯战局的走向。若俄军成功占领该城,不仅能切断乌军东部补给线,还能为进攻恰西夫亚尔高地创造条件,从而居高临下打击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 而乌军若能坚守,不仅能稳住顿巴斯防线,还可能获得更多西方援助。然而,随着俄军包围圈的逐步收紧,乌军面临的压力正与日俱增。据乌方消息,目前红军城守军士气低落,部分部队出现擅自撤离现象,这无疑给防御带来了更大挑战。 这场持续的争夺战背后,是双方对战略主动权的激烈争夺。俄军希望通过控制红军城实现对顿巴斯的全面控制,而乌军则将其视为“不能失守的底线”。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技术、后勤和国际支持的博弈将最终决定战场的胜负。无论结果如何,红军城的战火都将深刻影响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成为这场持久战中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俄军向红军城发起了63次进攻 7月30日,乌克兰军方公布的最新战报显示,顿涅茨克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7-31 14:18:54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