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一家航空公司叫做中华航空,英文叫做ChinaAirlines。这样一来,大陆的国航就不能叫ChinaAirlines了,因为国际上航空公司的英文名字不能重复。那怎么办呢?有聪明人灵机一动,把国航的英文名字定为AirChina,这不就跟中华航空的英文名区分开了吗? 要说中华航空,可能有些经常坐飞机的人不陌生,尤其是常来往两岸的,但要是细究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围绕它名字的那些事儿,估计不少人就不太清楚了。 华航是1959年由台湾当局成立的,刚开始规模不大,最早开的航线是台北到日月潭,后来1962年又加了台北飞花莲的固定航线,不过那会儿主要还是供军事使用。 真正往国际上走,是1966年开了到越南胡志明市的航线,这才算有了第一条国际线。 到了1970年,华航开始往民用航空转,买了波音707,还开了经日本东京飞美国旧金山的航线,算是正式踏入国际民用航空的圈子。 之后几年,华航又陆续买了不少波音飞机,成了当时亚洲少数能拥有波音747机队的航空公司,这在当年可是不小的牌面。 1980年代后,华航发展得更快了,不光新开了很多航线,还搞起了货运业务。 那会儿主要靠波音747和空客A300撑场面,欧洲的不少城市也能直飞了。 后来2008年两岸关系缓和,12月15日开通直航,从台北坐华航就能直接到大陆的各大城市,来往方便了不少。 华航还是台湾地区第一个加入天合联盟的航空公司,旗下还有华信航空、台湾虎航这些廉航,业务做得挺杂。 2021年疫情厉害的时候,华航倒也机灵,赶紧把重心放到货运上。 虽说手里只有21架货运飞机,但把客机和货机的资源整合得不错,那一年收入居然突破了千亿台币,创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新高。 等后来国航要走出国门,才发现这个英文名已经被华航占了。 国际民航组织有规矩,航空公司英文名不能重名,不然飞机落地都麻烦。 没想到这么一改,效果还不错,既避开了重名,听着又简洁大气,有点“国家队”的范儿,后来国航能加入星空联盟,飞遍一百多个国家,这名字多少也帮了点忙。 其实不光航空业,名字的事儿在其他行业也不少见。 台湾有“青岛啤酒”,大陆的青岛啤酒到了台湾,就得叫“青岛啤酒(大陆)”;大陆的“统一方便面”,在台湾得叫“统一企业”,因为那边早有个“统一集团”。 最有意思的是“中华香烟”,两边都有,最后商量着来,大陆的在台湾叫“上海中华”,台湾的在大陆叫“台湾中华”,也算各让一步。 这些事儿说穿了,就是早期台湾的一些企业先一步走进国际市场,把带“China”的名字占了,大陆企业后来者居上,只能想别的招儿,要么换个说法,要么另起炉灶,都是没办法的办法。 可就在华航的名字用了这么多年后,台湾绿营却突然跳出来,非要逼着华航改名字,让把“China”去掉。 事情的由头,疫情时期,民进党当局那会儿往外捐口罩,觉得华航机身上的“CHINA”标志,让其他国家的人误以为是大陆捐的,觉得“吃了亏”。 民进党“立委”跟着起哄,说不满“China”这个词,苏贞昌更是直接要求华航运送物资时,别挂自己的标志,多贴所谓的“台湾标志”,甚至有人在网上联署,要把华航改成“台湾航空”。 结果台媒一做民调,这事儿就露馅了。 “中时电子报”的投票显示,超过76%的人不支持改名,只有22%支持。 《联合报》的民调也差不多,71%的人觉得不该用有色眼光看华航,支持改名的还是22%。 台湾网友骂得挺凶,说“少数人绑架台湾,企业都快活不下去了,还要被这群政治骗子折腾”,“为了搞‘台独’,连老百姓的死活都不管了”。 资深媒体人赵少康也在节目里吐槽,说看不懂苏贞昌想干嘛,怀疑他就是想抢风头。 绿营这波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在借题发挥搞“去中国化”,可惜大多数台湾民众不买账。 一个航空公司的名字,用了几十年,早就是品牌的一部分,哪能说改就改? 更何况,这种拿企业利益当政治筹码的事儿,本来就不得人心。 说到底,不管是华航和国航的名字之争,还是其他行业的品牌占位,本质上都是两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这才是正理。 可要是有人想借着名字的事儿搞政治操弄,那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真的会被台湾人的谐音梗笑死……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