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躺平”这词儿,你最近没少听吧?说真的,头回见的时候,我还琢磨呢,这不就跟我家猫瘫沙发上一个样儿吗?咋就成一种生活态度了?后来瞅多了才品过味儿来,这哪是态度啊,这分明是年轻人被现实挤兑得没招儿了,发出的一声叹息。
你刷短视频或者朋友圈,总能看到有人高呼“躺平即正义”——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消费欲望低到尘埃里。可另一边呢,精英们还在那儿玩命“卷”。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是不是特有意思?今儿咱就唠点实在的,年轻人为啥就“躺”了?
我观察了一圈,发现身边的年轻人“躺”得五花八门,但主要就这几种:
第一种,是“去你的,老子不玩了”式躺平。这类朋友是真心反感那种永无止境的竞争。什么“996是福报”,什么消费主义陷阱,统统滚蛋。他们就想过点简单清净的小日子。我一哥们,以前在北京互联网大厂,年薪可观,去年毅然辞职,跑去大理开了个小客栈,现在每天朋友圈不是苍山洱海就是花猫肥狗,你说他赚得少了吗?少了。但你说他快乐吗?那精神头儿,比从前足多了。
第二种,是“算了,真的没劲儿了”式躺平。这种就有点让人心疼了,他们是真被现实捶打得不轻。我亲戚家一孩子,在老家超市干了四年,每月到手三千出头。跟他聊未来,他眼神都是空的,说:“哥,别提什么买房结婚了,能把每天的日子糊弄过去就不错了。” 他不是不想努力,是使了半天劲儿,发现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还有一种是“人间清醒”式躺平。他们没完全放弃,但也绝不往死里“卷”。准时下班,享受生活,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分得门儿清。说白了,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给自己找了个舒服的支点。
官方数据说,每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没在工作。这还没算上那些干脆不登记的。所以,“躺平”早不是个别人的矫情,而成了一大批人的真实状态了。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四个字:看不到希望。
你瞅瞅那房价,在北上深,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得不吃不喝干二十多年才够买个厕所。结婚成本也高得吓人,有些地方的彩礼,十年间翻了好几番。这谁顶得住?
职场更是重灾区。“内卷”都卷成麻花了。我一程序员朋友说,他们公司现在连午休时间都有人在工位上噼里啪啦敲代码,就为了在领导面前博个“好学”的印象。在这种环境里待久了,有些人就想通了:我退出行不行?我保命总行吧?
更扎心的是,年轻人越来越明白一个现实:有些赛道,从你生下来那天起,就输了。以前总说“勤劳致富”,现在看,有时候选择真的大于努力。财富越来越往少数人手里集中,普通人上升的通道,眼瞅着是越来越窄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躺平”这回事,也是分阶层的,而且差距大了去了。
中产家的孩子,那叫 “体验式躺平” 。人家家里可能早在一线城市备好了房,出来工作纯属找个事干,体验生活。真干不下去了,回家收租也行啊。我认识一北京姑娘,家里三套房,上班就是图个交社保,人家那叫一个气定神闲。
但底层的年轻人,那是 “想躺都没地儿躺” 。供一个大学生出来,可能就掏空了一个家,孩子一毕业就背着一身债,敢躺吗?不敢。而且他们很多人连社保都没有,万一生场大病,那点新农合报销根本不够看,是真躺不起。
最讽刺的是那些真正的有钱人,他们才是 “凡尔赛式躺平” 。靠着家族信托或者早年的投资,早就财务自由了,每天的生活就是满世界玩儿。他们的“躺平”,和普通人的“躺平”,压根不是一回事。
聊到这儿,我得说个可能有点阴谋论的看法:这个系统,其实在偷偷鼓励你用一种特定的方式“躺平”。
消费主义多精啊,连“躺平”都能给你包装成商品来卖。你刷小红书,看到那些“30岁退休隐居”的博主,日子过得诗情画意,保不齐人家靠接广告活得比上班时还滋润。那些拼多多的“9块9包邮”,也在给你制造一种“低成本也能活得体面”的幻觉。
更隐蔽的是,你以为你在躺平休息,其实你还在给别人打工。当你觉得你在躺平刷抖音、打游戏的时候,你贡献的每一个小时,都在帮平台训练AI模型,给人家增加日活用户。说白了,你以为是你在享受,其实你成了数字时代的“新燃料”。
制度上也在无形中阻止你彻底躺平。比如在大城市,社保一旦断缴,落户、买房、买车摇号都会受影响。这些设计都在无声地告诉你:你可以慢点走,但不能停下。
说实话,要解决“躺平”问题,光骂年轻人不上进是没用的,得从根儿上想想办法。
首先,成功的标准能不能别那么单一? 为啥非得是买房买车、年薪百万、结婚生子才算成功?能不能也尊重一下那些就想搞点小创作、做点小手工,或者为社区服务的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只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
其次,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能不能分点给普通人? 你看有些国家,会把一些大企业超额利润的一部分,按公民权分给大家。这样,哪怕你只是个普通上班族,也能分享到整个社会进步的蛋糕,不至于被甩得太远。
最根本的,是得让每个人都有最基本的生活尊严。有实验表明,当一个人不用担心房子、看病和孩子上学时,他反而更愿意去工作,因为这时候工作不再是求生,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
聊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就一点:“躺平”真不只是年轻人懒,或者脆弱。它是一个特别值得警惕的社会信号。
咱们社会真正的进步,不是逼着每个人都成为“卷王”,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有尊严地生活。有时候,适当的“躺平”一下,停下来想想,我们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有句老话说得好:“当工作不再是求生的唯一手段,而是自由的选择时,咱们才算活出了人样儿。”
这场关于“躺平”的讨论,如果能让大家停下来想一想,也许,就能推着我们的社会,往更有人情味的方向,挪那么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