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成都那事故你没刷到吗?车辆超速失控碰撞起火之后车门直接锁死,好几个人过来施救结果车门怎么都打不开。人困在里头出不来,火势窜得又快,最后愣是没保住命……” 朋友小何拍着他那辆新能源 SUV 的车门,指着眼下刚换的门把手总成仍心有余悸。上周他的车也突发电控故障,全隐藏式门把手彻底 “罢工”,在地库折腾了四十分钟,内外都打不开车门,“当时真怕电池突然出问题,得‘完蛋’在里头”,最后只能破窗解决 —— 这荒诞又揪心的遭遇,恰是无数车主安全焦虑的缩影。
全隐藏式门把手并非新生事物。1952 年奔驰 300 SL 首次将其作为设计亮点亮相时,只因超跑对风阻的极致追求,此后半个世纪仅在日产 GT-R 等少数性能车中现身。2010 年后,新能源汽车浪潮让这一设计迎来爆发:按压弹出式、触控感应式层出不穷,车企们将其包装成 “科技感”“未来感” 的代名词,却对潜在风险避而不谈。当特斯拉 Model S 率先实现量产化后,几乎所有新势力品牌都将其列为高端车型标配,某车企甚至宣称 “没有隐藏式把手的电动车没有灵魂”。
但光鲜的设计背后,早已埋下致命隐患。2019 年美国,麻醉师 Omar Awan 驾驶的特斯拉 Model S 发生事故后起火,救援人员因隐藏式把手无法开启车门延误时机,最终酿成全球首例相关死亡事故。2024 年山西运城,某品牌车型以 115km/h 时速追尾后,电源线束瞬间切断,门把手控制器失效,施救人员只能破窗营救,车内三人不幸遇难。
这些悲剧并非个例。中保研数据显示,电子门把手车型在侧面碰撞后的弹出成功率仅 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 98%。更棘手的是日常故障:哈尔滨车主冬天要拎热水壶浇把手解冻,南方车主梅雨季常被暴雨淋失灵,深圳一位长安车主两年修了 6 次门把手,单次维修费高达千元。当 “科技配置” 变成 “麻烦制造机”,安全底线也在不断失守。
血的教训终于推动规则完善。2025 年 9 月,工信部公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每个车门必须保留不小于 60mm×20mm×25mm 的手部操作空间,实质宣告全隐藏式设计将逐步退出市场。新规还强制要求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起火,非碰撞侧车门也能徒手开启,预计 2027 年正式实施,2028 年完成全部车型整改。
新能源车企的盲目跟风,到事故的到来,再到新规出台的拨乱反正,隐藏式门把手的沉浮史,恰是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车企为追求风阻系数 0.01 的提升,或是为宣传册上的 “科技感” 标签,而牺牲毫秒级的逃生时机,就早已偏离了 “安全第一” 的初心。
小何如今每次开车前都会先检查应急拉手,这个曾追捧科技配置的车主,如今更信奉 “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毕竟在生死面前,所谓的 “未来感” 从来都不该是奢侈品,而安全才是所有设计的前提。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规则,终将让汽车工业在创新与安全的平衡中,走向更成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