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爱迪生的专利多数是购买所得,为获得专利而不择手段

今天,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被冠

今天,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被冠以“发明大王”的头衔,他的名字和1873项发明专利绑在了一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电灯。诚然,爱迪生对电灯及电力系统的推广居功至伟。但实事求是地讲,爱迪生充其量只能算是电灯的改良者,在他着手研究电灯的20年前,克罗地亚人哈那曼就发明了电灯。

1808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就向英国皇家学会展示了一种名为电烛的原始电灯。这盏灯利用两个碳棒之间的电弧实现了照明的需求,但它耗电快而且亮度太高,根本就不适合日常使用。

家庭电灯的真正意义上的发明者要算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贝尔,他率先意识到当想要延长灯丝的寿命,需要提供稳定的真空环境。亨利先将竹丝碳化,接着放到抽了真空的玻璃瓶里,这盏灯泡通电后能持续工作400小时。按照每日工作3小时计算,足足可使用3个月之久,但这款电灯亮度存在天然的不足。即便是这样,依然不能抹杀亨利在电灯发明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亨利对电灯的研发成果犹如晴天霹雳,人们突然意识到一个巨大机会摆在眼前:谁先抢得电灯的发明权,谁就拿到了打开宝藏的钥匙。各国发明家、科研人员一窝蜂涌入了对电灯技术的探索研究中,虽然过程枯燥、无趣。激进、混乱的大环境恰恰为电灯发明权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在爱迪生1879年宣布其电灯发明之前,已有两位工程师——亨利・戈培尔和约瑟夫・威尔森・斯旺,分别在1854年和1860年独立发明了灯泡。后来加拿大的两名电气工程师成功拿下了真空中充入氮气延长灯丝寿命的技术专利,问题的关键是,两人虽然取得了电灯专利,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完善这项发明。爱迪生趁机收购了这项专利,并以此为基础继续改良灯丝。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资料显示,爱迪生为找到理想的灯丝,至少实验了1600种材料,各类数据足足写满了200本笔记本,终于在1880年制造出来可持续发亮1200小时的灯泡。

等爱迪生兴冲冲申请灯泡专利时,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专利局的专家以白炽灯发明技术与现有专利技术相似,拒绝为爱迪生颁发证书。原来,亨利早在1854年就为他首创的碳化灯丝申请了专利,而这与爱迪生的专利申请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最终导致专利被否。

爱迪生在市场及知识产权滚打多年,商业嗅觉极其敏锐,他知道再不出手将会遗憾终生。经过一系列法律纠纷后,斯旺最终将专利权售予爱迪生,而亨利在离世后,其遗孀在爱迪生的劝诱下也转让了专利。因此,事实上爱迪生并非灯泡的真正发明者,而是通过改良并获得专利的商业巨子。

事实上,真正风靡市场1个世纪的灯丝是钨丝,而它也和爱迪生脱不了干系。1873年西班牙的德普亚尔就已知晓钨的熔点达到3410℃,再结合钨的物理、化学特性,预测它可能是做灯丝的最佳材料,但是加工钨的工艺复杂、且不成熟,这一想法只能作罢。

惊喜发生在1909年,爱迪生的同事威廉・大卫・库利奇在完善一项其他实验工作的时候,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拉制钨丝的新工艺,钨丝的直径最低只有头发的1/16,即0.5微米的细丝,并成功将其应用到了白炽灯。

测试结果显示,这种白炽灯不管是发光强调,还是使用寿命都是其他材料灯丝难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钨丝制作技术要求低、材料易于获取,白炽灯成本大幅降低,这为白炽灯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1913年,威廉・大卫・库利成功获得了钨丝白炽灯的专利。

爱迪生在其辉煌的职业生涯中,共计拥有2000多项发明和1500多项发明专利。然而,这些成就中,大部分的发明都归功于他的团队成员。爱迪生主要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验室设备,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登记,从而获取了巨大的名利。因此,若要更准确地描述爱迪生,他更像是一位精明的商人而非科学家。

他在电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使得电力能够迅速普及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但遗憾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爱迪生采取了一系列打压和迫害竞争对手的行为,这些不齿之举让他在后人眼中被贴上了奸商的标签。

1884年,一个塞尔维亚工程师慕名加入了他的公司,这个人就是特斯拉。当时爱迪生“发明”的电是直流电,直流电在传输过程中损耗极大,每一英里就要建一个大型中转机组,特斯拉向爱迪生提出了交流电的构想,爱迪生敏锐地从中觉察到了商机。他承诺特斯拉,如果他能研究成功交流电,就奖励他5万美元。此时特斯拉的周薪不过18美元,5万美元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于是他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只睡3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全部投入到研究当中。当半年后特斯拉拿出交流电的成果要兑现奖励时,爱迪生却以一句“美式笑话”轻描淡写地回应了酬劳问题。甚至当特斯拉希望提高周薪时,也遭到了拒绝。见爱迪生言而无信,特斯拉愤而辞职。这半年中,特斯拉共有24项专利,也全部被爱迪生占为己有。

特斯拉离开爱迪生后,得到了威斯汀豪斯创办的西屋电气的支持,自己成立了公司,开始大力推广交流电,成了爱迪生的竞争对手。

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针对电力供应,搞出的交流发电机跟爱迪生的直流输电系统是针锋相对。交流发电机设备简单、供电稳定、成本低,可以让百姓们用得起。爱迪生并非不知道交流电的好,但是他公司的基本盘是直流电,如果交流电普及开来,他的公司就有破产的风险。这么一来,爱迪生花费巨资,铺设的直流电网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但此时的爱迪生并没有琢磨如何改进自己偷来的发明,而是想把特斯拉给整死。

爱迪生抓住了交流电的危险性,并大肆宣扬这一点,向公众们去展示它的危险。爱迪生让身后的财团买通媒体,大肆编造交流电不安全的谣言,又买通美国司法部,把死刑由绞刑改为电刑,当然,用的是交流电。他还把犯人在电击下号叫扭动的画面拍了下来向民众展示,他还买通学生用交流电虐杀猫狗等小动物,在他的运作下,人们对交流电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可是爱迪生觉得还是不够,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更疯狂的办法去电人。讽刺的是,爱迪生曾公开反对过死刑,如今却在他的推动下,一种新的死刑工具电椅被发明出来了。

1890年,第一位坐在电椅上的死刑犯在电击后,并没有完全死亡。在对他实行第二次电击后,鲜血从罪犯的面部涌出,脑袋上冒出青烟,毛发和皮肤都被烤焦了,场面十分惨烈。当公众看到这条新闻之后,真正的开始害怕起了交流电,爱迪生的阴谋成功了。

但特斯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1893年,特斯拉中标了芝加哥博览会,爱迪生下令不得卖给特斯拉灯泡,企图用这种方法让特斯拉知难而退。但特斯拉并没有气馁,带领员工们连夜赶制灯泡,到5月1日博览会开幕前,9万多支灯泡被全部安装到位。当电闸被推上去的时候,9万多个灯泡被同时点亮,整个会场被照得如同白昼,现场的十万观众发出了阵阵惊呼。因为此前直流电一次最多只能点亮1.2只灯泡。特斯拉还现场表演了让交流电通过自己的身体点亮灯泡,用事实证明了交流电的安全性。博览会大获成功,但特斯拉却宣布放开交流电专利,让民众免费使用。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爱迪生的所谓发明专利,大部分并非是他亲力亲为,而是他的助手团队去完成的。他让助手们去搜罗世界各地的发明资讯,看到有什么即将成功的苗头就加以改进,最终注册在爱迪生的个人名下。当时他还制定了一个每十天要搞出一项小发明,每半年左右就要搞出一项大发明的小目标。不过搞发明这种事,他一般都是交给团队去做。他只是提供实验室和资金,负责联系客户,与投资方和媒体打交道。利用自己在媒体和商业中的影响力去推广。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大家觉得这些真的是爱迪生发明出来的错觉。

时间到了爱迪生晚年,爱迪生对自己手握专利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技术大发展,爱迪生的实验室也掌握了一大批电影方面的专利。当时任何电影公司想要去制作发行电影,都必须要向爱迪生去支付一个天文数字的专利费,要是拒绝或者是私自发行的话,爱迪生就会雇流氓打手去闹事。这直接导致电影人纷纷逃离了爱迪生掌控的东海岸,跑到了洛杉矶附近一个名叫好莱坞的小镇子上落脚。后来这里电影蓬勃发展,成了世界电影业的心脏。

1917年1月,爱迪生受海军部长约瑟夫斯・丹尼尔斯之邀,研究美国如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应作何计划和借助何种发明来作战。于是,他把自己的事务全部托付给了自己的副手和同事,并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其他实验工作,致力于研讨作战计划和研制打仗需要的一些发明。并在一战期间研制出了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

尽管爱迪生在1913年也开始注重唱片生产,但他仍然大力推广蜡筒产品,这个“致命决策”导致了他在录音方面的失败!1929年,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倒闭。

1929年10月21日是电灯发明50周年,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庆祝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玛丽・居里等科学家纷纷前来祝贺,不幸的是,当爱迪生发言时,由于过分激动,突然昏厥过去,从此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8月1日,经医生诊断,他同时患有慢性肾炎、尿毒症、糖尿病。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1931年10月18日凌晨3:24,在美国新泽西西奥兰治的家中,爱迪生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84岁。为了纪念爱迪生,美国政府曾下令全国停电1分钟,10月21日6:59,好莱坞、丹佛熄灯;7:59美国东部地区停电一分钟;8:59,芝加哥有轨电车、高架地铁停止运行;从密西西比河流域到墨西哥湾陷入了一片黑暗;纽约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于9:59熄灭。在这一分钟里,美国仿佛又回到了煤油灯、煤气灯的时代。

美国总统曾评价他是国宝级发明家,也是全人类的恩人!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

关于爱迪生,不管他是伟大的发明家也好,亦或是奸商也罢!其生前能够得到那么多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的敬重,死后能被载入史书,并被后世称颂这么多年,自有其道理!俗话说,功不抵过;同样的,过不抵功。功过自有后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