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设问,让答案更具感染力

在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连任总统获胜的演讲中,他是这样开始的:“美国是否暗藏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巨大潜力?美国是否已经实现

在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连任总统获胜的演讲中,他是这样开始的:“美国是否暗藏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巨大潜力?美国是否已经实现开拓者们所锻造的美国梦?民主与信仰是否确实具有一切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若此刻,依然还有人对此抱有怀疑,那么今晚,这里即将发生的一切都将是答案!

三个连续的设问在演讲正式开始之前就成功调动起了民众的情绪,让听众们在激动之余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并为奥巴马接下来的演讲铺设了精彩的悬念,充分激发了听众们的好奇心和期待感,效果显然要远胜于开门见山式的陈述。

语言最具魅力的特质就在于此,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达方法,总能让相同的表述内容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设问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句式,可以加深逻辑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先抛出问题,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引发对方的思考,然后再给出回答,让答案更具感染力。很多人说话时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都喜欢用设问的方式来进行说话,比如美国著名的黑人脱口秀女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在演讲时就非常钟爱设问的表达方式。

比如2008年的时候,奥普拉受邀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就多处运用到了设问的句式,如:

“那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这件事中,我都学会了什么?’显然,我确实学到很多东西,我充分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因为长久以来,我的注意力一直都放在了错误的事情上……”

奥普拉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当大家开始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她再说出自己的体会与收获。这样一来,听众在听到问题之时,脑海中自然而然会回想到自己曾经一些相似的经历,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时候,再用这个答案和奥普拉的答案进行对比,自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除了奥普拉之外,中国著名的学者于丹也非常喜欢用设问的表达方式来回答记者的提问。比如有一次,于丹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就这样说道:“依靠别人或者科技,就真的能完成这些事吗?不能。而我们的心究竟有多大多小呢?不知道。”

这样的表达方式显然比直接说“我们不能依靠别人或者科技来完成这件事。而我们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多小”要更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让逻辑显得更有条理和层次。

那么,在谈话中,我们通常会在什么时候运用到设问这种表达方式呢?

第一,在向他人解释或分析问题的时候;

当我们试图向谈话对象解释或分析某件事情的时候,设问的方式能够给对方一段缓冲和思考的时间,虽然这段时间非常短暂,但却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这段时间,那么我们对问题就很难产生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能会因为贸然受到冲击而无法冷静地进行思考,客观地面对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体会一下:

“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么难过,多么心痛。”

“你知道我的心里有多难受吗?不,你根本不知道,每一天我的心都如同刀割一般的疼痛。”

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很显然,前者只是普通的否定,对方乍然听到后,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会下意识地反驳:“不,我知道。”但如果是用后者的表述方式,那么对方在听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可能就会下意识地代入思考:“我是否真的知道,是否能体会。”这时候再听到答案,就能更冷静、更客观地进行反思了。

第二,在说话结尾的时候。

与人交谈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会在意一场谈话即将结束的阶段,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谈话既然已经接近尾声,那么说明需要探讨的内容都已经基本上探讨完毕了,接下来无疑就是几句寒暄,相互告别。但事实上,一个真正懂得谈话艺术的人,是绝不会轻视这最后的阶段的,他们会把握最后的机会,来给对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让对方能够对这场谈话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从而开始期待下一次的交谈。能够做到这一点,谈话才真正能够称得上“完美”。

想要做到这一点,用设问作为谈话的结尾是比较好的。比如当我们准备向对方告别,顺便询问联系方式的时候,如果只是平淡地说:“我该走了,您能把联系方式给我吗?”那么恐怕不会给对方留下太深的印象。

但如果转换一种表达方式,这样对对方说:“我该走了。啊,您给我留过联系方式吗?似乎没有啊,不介意的话,可以加我微信吗?”整句话给人的感觉就会生动活泼许多,同时也能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