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刷屏的谢师宴背后,谁看见了教师的挣扎与光芒

又是一年教师节。朋友圈被鲜花和贺卡刷屏,商家推出“谢师恩”促销,学校忙着筹备表彰大会——这些热闹的场景年复一年地上演,却

又是一年教师节。朋友圈被鲜花和贺卡刷屏,商家推出“谢师恩”促销,学校忙着筹备表彰大会——这些热闹的场景年复一年地上演,却少有人停下来思考:在一片颂扬声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教育生态中真实存在的裂痕?

今年教师节前夕,一则“家长集资给老师买万元礼盒”的新闻引发热议。这则新闻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教育关系中某种微妙的失衡。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何时变成了令人焦虑的“送礼内卷”?当表达感激的方式被明码标价,教师节是否已经在狂欢中迷失了本质?

与此同时,另一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一边是社会对教师的神圣化期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另一边却是基层教师普遍面临的职业困境:超负荷的工作量,琐碎的非教学任务,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时不时涌现的“教霸凌”质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让许多教师在光环与压力之间艰难平衡。

互联网上,关于教育的讨论从未如此激烈。“双减”政策实施两年有余,教育焦虑真的缓解了吗?当学校不断减负,家长却不得不将孩子送往更隐蔽的补习班;当素质教育口号响亮,评价体系却仍难以摆脱分数导向——这些结构性矛盾,最终都落在教师肩上,让他们成为教育转型期的直接承受者。

今天我们该如何真正尊重教师?或许不在于节日的鲜花和赞颂,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这需要告别对教师角色的神化期待,回归对专业性的尊重——教师不是万能的圣人,而是有专业边界的教育工作者。减少非必要的行政负担,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再唯分数论英雄;推动家校关系良性互动,避免教育责任过度转嫁。

真正的尊师重教,是给予教师合理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是信任他们的专业判断,是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而非将一切教育问题简单归咎于教师个人。当我们批评教师时,可曾想过他们也是某种体制和环境的产物?

在这个教师节,除了说声“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让教师成为真正令人向往的职业?如何重建健康的教育生态?节日的颂歌终会消散,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天,在摇动、推动与唤醒之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教师节快乐,但不止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