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30强项目中,总有一些实践以专业力量穿透困境的迷雾,为特殊群体点亮心灯。本期聚焦“鹏城有爱”东西协作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这项跨越山海的帮扶行动,正以心理干预为钥匙,打开乡村振兴中困境儿童的心灵之锁。
小A(化名)曾因早年家庭变故面临心理困扰。小A的童年因父亲离世和母亲改嫁而支离破碎,而祖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得小A彻底成为孤儿,尽管福利院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却无法弥补她内心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极度渴望,无尽的孤独感让小A陷入无尽的痛苦与迷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影随形,午夜惊醒时,她总蜷缩在床角拒绝任何人靠近——这些沉默的伤痕,正是“鹏城有爱”项目重点关注的服务对象痛点。
项目采取“个体干预—群体赋能—社会协同”的三层干预策略,从心灵救赎到体系构建。在个体层面,心理社工通过个案服务直击创伤核心,运用专业技术拆解PTSD的枷锁;在群体层面,于福利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折纸船、艺术治疗等活动重建社交联结;在社会层面,链接深圳的专业资源,构建东西协作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以填补当地专业力量的缺口。
小A的转变印证着策略的成效,心理社工持续介入后,这个曾拒绝触碰的女孩,如今已能在团体活动室教新来的孩子折纸船。“当她第一次主动递出折好的纸船时,福利院的阳光好像都照进了房间。” 社工的记录里,藏着破茧成蝶的微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项目聚焦国家重点帮扶地区的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需求。受区域发展差异影响,部分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面临专业资源不足的挑战。项目团队于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期间,多次抵达毕节市,至今直接服务困境儿童5201人,直接受益4401人。
该实践项目获选为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示范项目之一,同时被“中国公益研究院”收录为儿童福利领域的典型案例,并接受了CCTV关于匠人精神的专题采访。这些荣誉的背后,见证了困境儿童们从内向拘束到自信开放的生命转变,以及东西部协作网络从初步建立到日益紧密的发展历程。
展望未来,项目团队计划在2025年,夯实赫章县服务基础,形成可复制的“评估—干预—跟踪”服务模式,并沉淀教育包与案例库;2026年,将服务版图扩展至毕节市的2个新增县域,完善“深圳专家+本地社工”的人才培养体系;2027年,致力于打造全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标杆,推动东西协作模式纳入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让专业心理服务的光芒照亮更多山坳。
每个困境中的孩子都值得被心灵治愈,每个蜷缩的生命都应有舒展的舞台。愿这些在爱与专业中萌芽的心理重建故事,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属于每个孩子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