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陪广东人长大的十大糕点,全吃过的才是老广东

广东饮食是秦汉时就埋下的根。南越王墓里挖出彩陶鸡、青铜烤炉,连乳猪骨头都在,说明古越人早把山珍海味架火烤了,后来中原人南

广东饮食是秦汉时就埋下的根。

南越王墓里挖出彩陶鸡、青铜烤炉,连乳猪骨头都在,

说明古越人早把山珍海味架火烤了,

后来中原人南下带了炊艺,两样一混,就有了粤菜的底子。

典故里藏着真滋味。

晚清时鸡才挤掉鸭成主角,梁启超说宁买鸡不买田;

太平馆老板用酱油煎牛排,穷人和鲁迅都爱啃。

民俗更实在,过年必吃鸡,取“吉”祥意,盆菜堆得冒尖,萝卜是好彩头,猪手叫横财就手。

现在吃的还是老规矩。

白切鸡要“有鸡味”,老火汤熬够钟点,早茶虾饺得咬开爆汁。

这些味道没变,就像广东人的实在,全藏在一口热菜里。

今天,要跟诸位聊聊陪广东人长大的十大糕点,全吃过的才是老广东……

大良蹦砂

乾隆年间成记老铺首创,形似蝴蝶,因顺德方言“嘣砂”得名。

李禧记改良后,南乳入面,咸甜交织,甘香酥脆,

一口咬下“咔嚓”脆响,热气与香气缠绵,停不下嘴。

它是广府茶楼“标配”,入选“中华名小吃”,省港澳游客必带手信。

做法不复杂:面、油、南乳揉成团,卷切捏蝶形,四成热油炸至金黄,外酥里软,沙沙作响。

如今“李禧记”五代传承,工艺十七道,非遗地位稳当。

这口老味道,吃的是历史,嚼的是乡愁,热气也挡不住的诱惑。

钵仔糕

起于台山,清咸丰《台山县志》载其“前明士大夫泊船就之”。

传华丰迂桥旁老铺用清泉洗糖蒸糕,清甜得让文人跨百里寻味。

后来香港阿来靠它讨生活,因《新不了情》电影一炮而红,

如今从香港到内陆,小孩攥签转圈吃,大人忆童年。

它像水晶糖块,粘米粉混木薯淀粉蒸出Q弹身段,咬开是红豆、椰香、百香果的甜。

老广说冷藏后更弹牙,夏天吃透心凉。

做法不复杂,粉浆调匀蒸15分钟,模具用碗盏皆可,

但手艺在糖水与粉浆的“生熟浆”比例,太稠硬邦邦,太稀散如沙。

这口甜,是广东人的糖水记忆,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也是外地人打卡的“舌尖广州”。

广式叉烧酥

清朝茶楼里诞生的“酥皮蜜罐”。

酥皮经猪油与面团三叠三擀,烤出128层酥脆,咬下直掉渣;

内馅是肥瘦相间的叉烧碎,裹着蜂蜜、蚝油、五香粉调的蜜汁,

咸甜交织,烫嘴也忍不住先尝。

老广人爱它,因它藏着烟火气,

晨茶配一盅,酥香混着茶香,是市井生活的“标配”;

海外华人念它,因它裹着乡愁,咬一口,便想起广州茶楼的喧嚣。

做法不难:

酥皮裹叉烧馅,刷蛋液撒芝麻,250℃烤15分钟,

趁热吃,酥皮脆、馅汁烫,甜而不腻,

是“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的市井智慧,也是广府点心的灵魂所在。

盲公饼

清嘉庆年间,

佛山盲人何声朝之子豫斋为安抚问卜孩童,

以焦米、芝麻、花生制饼,因父被称“盲公”得名。

这饼不掺水,全凭糖浆粘合,猪肉需白砂糖腌藏数月,

入口酥脆如碎玉,芝麻香裹着甜润直钻鼻腔。

如今它仍是佛山非遗,瓦盆焙制改案板生产,日产万斤仍供不应求。

外地人打卡必尝,咬一口,咸甜交织的层次里,

藏着岭南人“以食为天”的巧思,

既哄了孩童,又养了生计,更成了游子捎回家的乡愁。

这饼,吃的是味道,嚼的是百年的烟火气。

老婆饼

潮州师傅带广州点心回乡,妻子嫌“不如娘家冬瓜角”,反手用冬瓜茸、糖、面烤出酥饼。

师傅带回茶楼,众人问出处,他笑说“潮州老婆做的”,

自此“老婆饼”名扬,这故事比饼皮还酥脆。

外皮金黄酥脆,内馅甜润软滑,冬瓜蓉混芝麻香,咬一口碎屑满地,甜而不腻。

它是广式茶楼“标配”,更是广东非遗,

外地人打卡必尝,本地人嫁女都拿它当“甜蜜信物”。

做法不难,水油皮裹油酥反复擀叠,包冬瓜馅刷蛋液烤至焦黄。

但好味道藏在细节里,

猪油要现炼,冬瓜得蒸透去水,火候多一分焦、少一分生,全凭手艺人“心传”。

马蹄糕

始于唐贞观年间广州泮塘“五秀”传说,马蹄粉由腐坏鲜果焙干制成,后成贡品。

广府早茶“四大天王”之一,与虾饺齐名,

清甜软滑如玉,半透明状可拗折不断,生熟浆工艺成就独特韧劲。

春节象征“步步高升”,婚宴配莲子百合寓“连生贵子”。

现代创新如椰汁千层、桂花蜜款,老少皆宜。

做法简单:马蹄粉与糖水熬浆,蒸制时分层叠加,

凉透脱模即成,甜而不腻,消暑降火,岭南人茶桌上的“慢哲学”代表。

芋头糕

源自清嘉庆年间,潮汕古楼山芋曾引倭寇觊觎,如今成了广府早茶必点。

它用荔浦芋头切丝,混腊肠、虾米、粘米粉蒸制,粉糯咸香,

外层煎脆更绝,一口咬下芋香裹着肉鲜直冲鼻腔。

在广东,它是祭祀祖先的供品,也是家庭团聚的“粘合剂”。

腊月里,阿婆们围坐切芋头、炒虾米,蒸糕时满屋飘香,

小孩围着灶台转,就等第一锅出炉。

做法不难:

芋头蒸软压泥,拌入炒香的腊味、粘米粉浆,蒸透切块,煎至两面金黄,

外酥内软,咸香不腻,比茶楼卖的更对味。

新会陈皮饼

藏着南宋宫廷秘事,

黄广汉夫妇以新会大红柑制“广陈皮”,治愈杨太后乳疾,

获封“一品夫人”,自此“广陈皮”成贡品。

明清《本草纲目》更载“陈皮以广中(新会)者为胜”,

七百年柑树栽培史沉淀出这道“黄金之皮”。

其饼金黄酥脆,陈皮香混着蛋香直窜鼻腔,

咬开是冬蓉馅的清甜与陈皮的微苦回甘,

让老广人下午茶必配一壶茶。

社德茶业2022年创制的饼茶,更将陈皮丝经九道技艺压饼,越陈越香。

如今《三餐四季》带火新会,陈皮饼成游客打卡“硬通货”,

端午假期排队买饼的盛况,恰是千年风味在舌尖上的活态传承。

杏仁饼

1918年诞生于中山,源自咀香园。

元末朱元璋妻马氏为行军制干粮,清末婢女潘雁湘创“齿颊留香”绿豆夹肉饼,

两段传说交织成百年风味。

它形似杏仁后改圆,酥化甘香,咬开是糖腌猪肉夹心,肥而不腻,杏仁香在舌尖化开。

作为广东“四大名饼”之一,

它是年节手信、海外游子乡愁,1935年檀香山金鸡奖更添荣光。

手工捶打成饼,机器难仿其松化,如今口味翻新,

黑芝麻、紫菜肉松,但老味最戳人心。

这一口,是岭南烟火,更是时光里的甜。

鸡仔饼

清咸丰年间,顺德小凤在广州成珠楼创制鸡仔饼。

她将宴席剩菜混梅菜汁、猪肉、南乳,捏成雏鸡状烘烤,竟得咸甜酥脆、

甘香绕舌的妙味,因形似小鸡得名“鸡仔饼”,后成广东四大名饼之首。

这饼外脆内软,冰肉如雪、芝麻喷香,

咬下先闻南乳鲜,后嚼出肥膘甘,

余韵里藏着蒜香、五香粉的层叠,越嚼越浓,配茶佐酒皆宜。

老广早茶桌必点,手信铺常年断货,连上海人都抢着买。

非遗传人薛锐明守着这门手艺,

冰肉要腌足两周,烤时需“先猛火定型,再文火锁香”。

如今虽有机器帮忙,但老手艺人的心劲儿没变,

毕竟,这口穿越百年的滋味,才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

阿婆从炉边递来刚出炉的蹦砂,油纸包着还烫手。

后生仔咬一口,酥皮簌簌掉,就像百年前那个问卜的细路仔。

味道没变,变的只是吃饼的人。

你说这十样糕点都尝遍了?

那咱们聊聊,哪一口最让你想起自家的灶台?

评论列表

飞少
飞少 1
2025-10-11 14:33
除了陈皮饼,其他都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