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出问题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的成名得益于那张嘴,毁誉同样拜那张嘴所赐。
熟悉张雪峰的人都知道,他说话就像开了倍速的机关枪,噼里啪啦全是大白话,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客套话,家长们就吃这一套,觉得他实在、不忽悠,能把报考那些事儿讲得明明白白。可也正是这张嘴,有时候没个把门的,话说得太满、太绝对,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了,也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张雪峰吃的就是流量红利,完全依赖于网络平台。平台对于张雪峰而言,就是事业的命脉,如果拆掉了他的平台,无异于打到他事业的七寸,这次会不会成为他事业的滑铁卢,还要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但就目前来看,似乎前景不妙。
张雪峰之前在各大平台上活跃,直播间里动辄几万人在线,家长们拿着小本本记笔记,就等着他给指条明路。要是平台把他的账号封掉或者加以限制,他就算有再多报考知识,也没法儿一下子传到那么多家长耳朵里。就像开饭馆的,要是把门店拆了,就算厨师手艺再好,也没地方给客人做菜啊。
张雪峰为什么出事?
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他前些日子关于5000万的说法,其实和这个事情压根无关。比张雪峰更为激进的大V还有很多,而且天天讲时时谈,劲头可比张雪峰猛多了,也没见他们出事。
张雪峰的问题,还是出在他的主业上,就是助他事业一飞冲天的高考志愿填报。
坦诚地讲,张雪峰确实给一些孩子和家长排解了选择上的疑惑,对未来学业和事业方向上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同时他所带来的焦虑感,在很大程度加深了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迷惘,甚至让一些人产生悲观的想法。有些家长和孩子,本来对某个学校或专业特别感兴趣,结果因为看了张雪峰的课之后改变了想法。但事实上,并不见得有更好的结果。
就像5年之前,张雪峰极力鼓励报考土木工程这个大热门,结果5年之后,土木工程凉了之后,他又埋怨家长为什么不提前做准备,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是人就会偏颇,包括张雪峰,虽然他在学业指导上有足够的经验,但也有明显的短板,个人的主观意志也非常强烈,但他说的到底是不是都正确的,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事情,正因为过于尖锐的观点,让张雪峰的口碑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评价体系。有人觉得他说的全是大实话,跟着他报志愿准没错;也有人觉得他太武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毁了孩子的兴趣。
作为报考指导领域内的绝对头部,张雪峰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风向标的作用,他对某个学校或某个专业的评价,影响力还是蛮大的,尤其配以他独有的夸张式表达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哪个专业好,第二天那个专业的咨询量能翻好几倍;他说哪个学校性价比不高,家长们立马就把那个学校从备选名单里划掉。他说话还特别夸张,比如说到某个专业不好找工作,就会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喝西北风都找不到地方”,这话听着就吓人,家长们能不往心里去吗?
这些年我们已经看到,有些专业和学校被张雪峰带火了,但有些专业和学校也确实被他带凉了,主观也好,无意也罢,张雪峰确实误伤到一些学校和专业,甚至被歧视。
崇尚实用主义的张雪峰,他只用一种标准衡量学校和专业,却不知学生形形色色,每个人的追求和志向不一。如果只是一味的实用至上,最终的结果只能带来更卷的就业竞争,以及更深的焦虑感,而高校的丰富性也将大打折扣。
高校,就应该有冷有热,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
有的专业可能当下就业前景一般,但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的学校可能名气不大,但在某个特色专业上实力超强,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教育。
如果都听张雪峰的,只看实用不实用,那高校里就只剩那几个热门专业了,那些看似“冷门”却很有价值的专业,慢慢就会消失,到时候高校就不再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地方,而是变成了“就业培训基地”,那直接读职业学校不更有针对性吗?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擅长逻辑思维,适合学理科,有的擅长表达创作,适合学文科,有的动手能力强,适合学工科。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更不能让实用主义毁掉学生的梦想和高校的多样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