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迎来了以“绿色发展,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内蒙古日”活动。这不仅是一场地域文化的展示,更是一次中国优势产业面向全球,特别是面向东北亚市场的重要亮相。对于深耕羊绒产业的我们而言,此次活动传递出的信号,远不止于文化交流,更关乎产业升级、品牌出海与国际合作的深层动向。
亮相世界舞台,不止于“土特产”

10月9日开启的“内蒙古日”,将来自中国内蒙古的羊绒与羊毛制品、绿色农产品及数字科技创新成果带到了聚光灯下。与过往简单陈列不同,本次展示将羊绒置于“绿色发展”与“健康生活”的宏观主题之下,这精准地契合了全球,尤其是日本市场对可持续、环保和可追溯供应链的消费偏好。
除了优质的羊绒原料与成品,蒙古族皮艺、青城结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期展示,巧妙地将羊绒的“软黄金”属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这告诉国际买家与消费者,来自内蒙古的羊绒,不仅仅是一件温暖的衣物,更是承载着故事、工艺与可持续理念的高附加值产品。
“内蒙古日”的深意:
一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精准出击

活动组织方明确表示,“内蒙古日”是旨在推动内蒙古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深化区域合作的关键举措。这预示着,像羊绒这样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将更加侧重于:
利用地理优势:内蒙古地处中日韩经济圈的陆路联运枢纽,拥有得天独厚的物流通道。
发挥资源力量:作为全球顶级的羊绒原料产地,如何从“卖原料”转向“卖品牌”、“卖标准”是核心课题。
本次在世博会这个顶级国际舞台上的展示,正是为了主动深化与日本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纽带,推动地区经济向高质量、外向型发展。这意味着,政府与行业组织正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助力中国羊绒企业走向产业链的上游——即品牌与价值输出的环节。
给行业的启示:
从“价格波动”到“价值恒定”

对于国内的羊绒同业而言——无论是身处原料端的牧民与合作社,还是中游的加工厂,或是下游的品牌商——此次“内蒙古日”至少带来了三点启示:
绿色与可持续是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全球顶级消费者,特别是日本和欧洲市场,愿意为“环境友好”和“道德生产”支付溢价。我们的企业必须在全产业链的绿色认证、透明化生产上早日布局,这不再是成本,而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赋能是突破价格战的关键。当我们的羊绒产品与非遗技艺、独特的地域文化故事绑定,就能建立起强大的品牌护城河,摆脱同质化竞争和单纯的价格比较。国际顶尖品牌早已深谙此道,我们拥有更丰富的文化富矿,亟待挖掘。
直面竞争,方能超越竞争。日本是Loro Piana、Brunello Cucinelli等全球顶级羊绒品牌的重要消费市场,其消费者对品质的挑剔程度世界闻名。敢于在这个市场展示自己,本身就是实力与信心的体现。通过与这些“邻居”兼“对手”的交流碰撞,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在设计理念、工艺细节和品牌叙事上的差距,从而精准提升。
结语:抓住“走出去”的时代契机

此次大阪世博会上的“内蒙古日”,是中国羊绒产业一次精准的“品牌路演”。它向我们证明,中国的羊绒完全有能力、有资格站在世界奢侈品与高端生活方式的舞台中央。
当下的挑战,如羊绒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国际品牌的竞争压力,恰恰是产业升级的倒逼动力。唯有团结协作,从源头到设计,从生产到营销,共同讲好一个关于“绿色、文化、品质”的中国羊绒故事,我们才能将资源的优势,彻底转化为市场的胜势。
各位同行,您如何看待此次内蒙古羊绒的海外亮相?它对您的企业规划带来了哪些新思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在看或转发至朋友圈,让更多同行看到中国羊绒的新可能。
关注MIRAY获取羊绒最新资讯与国际前沿,扫描底部二维码添加客服小助手与我们探索更多合作!
我们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与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