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乱套了!”7月20日,河南周口一女子结婚后,感觉公公比较孤单寂寞,竟然将自己的妈妈许配给了公公,亲母女俩嫁给了亲父子俩,四个人组建了一个新家庭!网友调侃:“这关系简单,没有婆媳关系”。
主要信源:新闻晨报
河南周口一个小村里,最近闹出了一件新鲜事儿,引得邻里乡亲议论纷纷。
事情得从小半年前说起。
村里的小慧嫁到老周家一年多,和丈夫日子过得安安稳稳。
可小慧心思细,慢慢注意到公公老周头的日子不对劲。
老周头一把年纪,身子骨倒硬朗,却总爱独自坐在院门槛上抽旱烟。
他老伴儿去得早,儿子白天忙工作,宽大的院子经常就剩他一人。
有回小慧回家吃午饭,看公公端着碗发愣,对着墙上老伴儿的旧照片出神,碗里的饭半天只扒拉下一小半。
小慧心里揪了一下。
她自个儿的亲妈,在老家也不顺心。
张阿姨前两年没了老伴儿,就靠着两亩薄地、养几只鸡打发日子。
闲时也总喜欢闷在屋里,逢人就念叨“要是有个伴儿说说话也是好的”。
小慧琢磨来琢磨去,眼瞅着公公和亲妈都这般孤单,就跟丈夫商量开了。
丈夫也是孝顺人,说老人年纪大了,就盼个搭伙儿过日子的伴儿,图个热乎劲。
小慧便托了同村一个热心的媒人牵线。
并将母亲也接过来与他们同住。
起初,张阿姨搬来住了一阵子,俩老人见了面总透着点别扭和生分。
老周头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忙活了一辈子,修屋顶、通下水道这类粗活都不在话下。
张阿姨手脚麻利,蒸馒头腌咸菜样样拿手,还爱哼两句梆子戏。
但两人在家里,倒是给家里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让小两口省心不少。
渐渐的,小两口就特意找些由头,让两人多相处,比如请张阿姨掌勺做饭,让老周头打打下手。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人们也放下了心防。
老周头爱拉板胡,张阿姨会打梆子,院里常常飘起戏腔,惹得邻居笑呵呵。
小慧和丈夫瞧着火候熟了,特意挑了吉日,将两位老人撮合在了一起。
亲戚邻里来贺喜,热热闹闹的办了一场喜宴。
消息在村里一传开,立刻成了热闹话题。
有人拍手叫好,说俩丧偶老人凑一块儿互相照应再好不过。
儿女都是亲生的,不用改口,逢年过节全家围一桌吃饭,别提多热火。
可也有人犯嘀咕,这关系也太绕腾了吧!
亲妈成了丈夫的后妈,公公变成自个儿妈的丈夫,日后孙子管亲妈该喊“妈”,管公公是“爸”,可公公又是亲妈的丈夫,这该叫啥?
叫“爷爷”?
还是该跟着女婿也喊“爸”?
村里王婶听了直摆手说,这亲属关系图画三张纸也理不清。
后来有人专程去老周家瞧了瞧热闹。
一进门,正赶上张阿姨端出刚蒸好的白面馒头,热腾腾香气扑鼻。
张阿姨脸上挂着笑,说刚来时也觉得古怪,如今却心宽了。
老周头是个实诚人,天没亮就跑集上买新鲜菜给她。
她性子碎叨,老周头从不嫌烦。
前些天她高血压犯了,老周头半夜起身端温水、递药片,伺候得比亲儿子还周全。
老周头蹲在门槛上抽着烟,也搭腔道,以前生病都自己硬扛,现在有个伴儿煮药、做饭,心里踏实多了。
两位老人搭伙后,日子还真添了不少滋味。
小慧和丈夫更是顺心,下班回家有热饭热菜,小孙子放学被俩老人抢着抱,一家子过得甜甜蜜蜜。
当然,这事儿也有不同的声音。
村里李大爷就皱眉头,说老辈儿传下的规矩,亲家和亲家之间隔着“两层皮”,非凑一块儿总觉得硌得慌,伦理上不合传统。
年轻一辈则普遍开通些,觉得只要老人乐意、子女支持,旁人不该多嘴多舌。
法律上倒也理得清,老周头和张阿姨没血缘关系,结婚合法合理。
细细想来,婚姻图的不过是个互相陪伴的暖意。
老人家孤单一辈子,能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搭把手、说说话,比啥面子规矩都强。
小慧这份心,让空寂的院子重添了烟火气,也给两代人对“孝顺”添了新解,让爸妈的晚年有个热乎劲,才是最大的孝道。
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比照老理儿论出来的。
看着两位老人脸上的褶子舒展开,院里的饭菜香飘得老远,这小村的奇事儿,倒成了一段暖洋洋的家常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