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7-29 09:33:09

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连忙阻拦,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把它一路从于都背到延安的……它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啊!”

1934年10月,湘江岸边,枪声如雷,炮弹炸起的泥土混着血腥味扑面而来。红军渡口一片混乱,浮桥摇摇欲坠,敌机的轰鸣划破夜空。谢宝金站在冰冷的江水里,脚底被尖石划得鲜血直流,肩膀上扛着68公斤的手摇发电机,沉得像一座山。

他咬紧牙关,泥水没过膝盖,一步步挪向对岸。身后的战友组成人墙,挡住敌人的子弹,喊声和爆炸声交织,催他快走。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台机器不能丢,哪怕拼了命。

谢宝金,1898年出生于江西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家境贫寒,7岁开始放牛砍柴,12岁种田,18岁挑起肩担生意,练就了一身能扛300斤的力气。1932年,他在铁山垅钨矿当矿工,灰尘呛得嗓子生疼,手掌磨出血泡。毛泽民找到他,邀他加入红军,他没犹豫,扔下矿镐就跟上了队伍。那年他36岁,已有妻儿,却义无反顾投入革命洪流。

他被编入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负责一台手摇发电机——中央红军唯一的通信命脉。这台68公斤的铁疙瘩,外裹帆布,沉重得常人难以承受,却成了他长征路上的“老伙计”。

长征开始,谢宝金和128人的加强连奉命护送发电机,从于都河畔出发。首长叮嘱:“这是党中央的‘耳朵’和‘眼睛’,没了它,红军就聾了瞎了。”谢宝金拍胸脯立誓:“人在,机器在。”山路崎岖,石头硌得脚底生疼,8人轮流抬机器,肩膀磨得皮开肉绽。

过湘江时,敌军飞机狂轰滥炸,浮桥上人仰马翻。谢宝金站在齐腰深的江水里,双手托着用防水油布裹紧的发电机,脚底被石头划破,血水混着江水往下淌。战友们用身体组成甬道,替他挡子弹,一人倒下,另一人立刻补上。渡口百余米,红军用鲜血铺就,128人的连队损失惨重。

更艰难的是过草地。沼泽地深不可测,稍不留神就陷进去,谢宝金看着战友一个个被泥泞吞没,心如刀绞。他灵机一动,砍下黄竹,用铁丝绑成简易竹排,将发电机放上去,自己泡在泥水里拖行。泥泞裹住双腿,每迈一步都像拔出整个人,双手磨出血泡,血水顺着竹排滴落。

他不喊累,咬牙拖着机器前行,有时回头背起十三四岁的小红军,帮他们脱离险境。他的孙子谢华元后来回忆,爷爷从不说自己帮了多少人,只说“能帮就帮”。到草地尽头,128人的连队只剩他、段九长和钟起汉三人。

翻雪山时,路窄得只能一人通过,风雪刺得脸生疼。谢宝金脱下棉衣裹住发电机,怕低温冻坏零件,自己只穿单衣,背着机器一步一滑。战友想帮忙,他摆手:“放我背上,我能行。”冰雪覆盖的山路,膝盖撞上石头,血渗进鞋里,他硬是凭着一股倔劲,扛着68公斤的铁疙瘩翻过了大山。

1936年,红军到达延安,谢宝金把发电机完好无损交到营地,双腿抖得几乎站不稳。毛主席在3万人的大会上点名表扬:“谢宝金,一个长征模范!”全场掌声雷动,他咧嘴笑了,肩膀上的血痕却无人看见。

1976年,78岁的谢宝金因肺结核赴北京治病,侄子谢林贵陪同。病好后,他执意要去军事博物馆看看。走进长征展厅,他步伐缓慢,目光却炯炯有神。展柜里,那台锈迹斑斑的手摇发电机静静躺着,木质手柄被磨得发亮,像在诉说当年的艰难。谢宝金停下脚步,盯着机器上的每一道磨痕,记忆如潮水翻涌。

他伸出满是皱纹的手,想再摸摸这个“老伙计”,却被工作人员拦住:“这是文物,不能碰!”他手一颤,眼眶红了,低声说:“这是我从于都背到延安的啊……”声音哽咽,周围人鸦雀无声。工作人员愣住,游客们围过来,听他断续讲述:湘江的血水、草地的泥泞、雪山的寒风。他讲了一个小时,嗓子哑了,眼角湿了。那一刻,这台机器不再只是文物,而是他和战友们用命换来的见证。

谢宝金的故事传开后,博物馆将他的经历写成说明,贴在展柜旁。他却没多留恋北京的光景,治好病就回了于都,继续在供销社干活。1982年,他病倒,腿脚不便仍坚持骑车收购。1984年,86岁的谢宝金安详离世,没留遗言,像睡着一般。

他的名字后来刻在纪念碑上,成了长征历史中一抹朴实的印记。

手摇发电机在长征中的作用远超想象。中央红军仅有这一台发电机,支撑发报机收发信息,确保了党中央与各部队的联络畅通。湘江战役期间,中革军委发出近20封电文,5封标注“万万火急”,全靠这台机器供电。通信设备的稳定,直接影响了红军突破封锁、协调作战的能力。谢宝金等人的守护,不仅保住了设备,更保住了红军的指挥中枢。

据党史记载,长征途中红军每天行军71华里,经历380余次战斗,通信设备从未中断,堪称奇迹。谢宝金的故事,折射出无数红军战士为革命胜利付出的无名牺牲。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