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总理到玉溪烟厂考察,在得知褚时健要花费46亿元新建一座烟厂后,他质疑

历史梗王 2025-07-29 07:39:01

90年代初,总理到玉溪烟厂考察,在得知褚时健要花费46亿元新建一座烟厂后,他质疑地问褚时健:“这么大投资,有把握增加利税吗?”褚时健拍着胸脯回答:“我保证,一年最少能增加30个亿!”

90年代初,总理到玉溪烟厂考察,褚时健提出要花46亿元建一座新烟厂。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风险大到让人头皮发麻。总理皱着眉问:“这么大投资,有把握增加利税吗?”褚时健拍着胸脯说:“我保证,一年最少能增加30个亿! 褚时健这辈子,真不是一般的传奇。90年代初,他已经是玉溪卷烟厂的掌舵人,手里的“红塔山”香烟几乎成了全国烟民的标配。那时候,玉溪烟厂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云南经济的顶梁柱,利税年年往上蹿。可褚时健不满足,他盯着更大的目标:要把烟厂升级成现代化大厂,产量、质量、利润全都要翻倍。46亿元的投资计划就这么砸出来了。当时全国经济刚从计划时代走出来,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还不稳,这么大手笔,谁听了不捏把汗? 总理来考察时,摆明了不放心。46亿不是小钱,扔下去要是打了水漂,谁担得起?可褚时健心里有底。他算过账,玉溪烟厂的产能在全国排前列,市场需求旺得不得了,只要设备跟上、技术提上去,30亿的利税增量不是吹牛。他不是赌徒,是心里攥着数据的老手。

这计划后来还真干成了,新厂投产后,利税蹭蹭往上涨,90年代中期,玉溪烟厂一年能交60多亿的利税,成了地方财政的摇钱树。褚时健也因此被捧上神坛,大家都说他有眼光、有胆量,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但人生哪有一直顺风的。1999年,褚时健因为经济问题栽了大跟头,从烟草大王变成了阶下囚。判刑那年,他已经70多岁了,别人都以为他这辈子完了。可他没认命。出狱后,他跑到云南哀牢山种橙子,硬是把“褚橙”做成了全国有名的品牌。80多岁的人了,还能东山再起,这韧劲儿真不是盖的。从烟厂到橙园,他一直在跟命运较劲。 说起那46亿投资,其实也能看出褚时健的性格。他不是瞎冒险的人,做决定前总要掂量清楚。建新烟厂时,他研究过市场,知道烟民的需求有多大,也知道老设备已经拖后腿。他跟团队反复推敲,算准了回报才敢拍板。这不是逞能,是实打实的底气。总理质疑时,他那句“我保证”,听着豪气,其实是心里有谱。可惜后来栽在别的事上,不然他在烟草行业的名声还能更响。 褚时健的成功,不光靠胆子大。他管烟厂时,手下几千号人,生产、销售、采购,哪个环节都抓得死死的。他还搞了个“计件工资”,工人干得多拿得多,效率一下就上去了。那时候国企还普遍吃大锅饭,他这套办法愣是把玉溪烟厂搞得风生水起。有人说他太强势,管得太细,可结果摆在那儿,谁也挑不出毛病。

当然,他也不是没毛病。经济问题那事儿,确实让人唏嘘。有人说他贪,有人说他只是管得不好出了漏洞。真相到底咋样,外人不好下结论。但有一点不能否认,他在烟厂的成绩是实打实的。46亿投资换来的利税,养活了多少人,撑起了多少地方经济?这功劳抹不掉。 再说回那次考察,总理后来也没再多说什么,估计是被褚时健的信心震住了。当时中国正缺这种敢干敢闯的企业家,褚时健站出来扛了把大旗。90年代的国企改革,多少厂子倒下了,可玉溪烟厂硬是挺住了,还成了标杆。这背后,褚时健的魄力占了大头。 到了晚年,褚时健种橙子又是另一番景象。他没想着退休享福,而是从头学种果树。橙子刚上市时卖得不好,他不急,慢慢调品种、改技术,最后“褚橙”成了抢手货。这老头儿,骨子里就是不服输。有人说他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人说他就是闲不下来。不管咋说,他这辈子没白活。 从烟厂到橙园,褚时健的故事里藏着不少道理。干事业得有眼光,还得有执行力,光会说大话没用。他在烟厂时,能把46亿变成真金白银,后来种橙子,也是一步步试出来的。人生有高有低,他都扛住了。换成别人,早不知道垮成啥样了。

0 阅读:0
历史梗王

历史梗王

奏响梦想的奋进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