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国军师长黄振涛劝吉星文起义,吉星文说:“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可放心,出卖朋友的事我也不会干的。”
1949年6月,国共内战的风暴席卷全国,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乱世之中,国军师长黄振涛找到老友吉星文,力劝他一起起义。吉星文,抗日战争中打响第一枪的英雄,却果断拒绝:“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可放心,出卖朋友的事我也不会干的。” 1949年6月,国共内战已经打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国民党在大陆的日子不好过了。北平、南京、上海接连丢了,蒋介石的部队只能往东南沿海缩,福建成了他们喘口气的最后几块地盘之一。这时候,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有人死扛到底,有人琢磨着另找出路。黄振涛就是后者。他是国军96军副军长兼141师师长,手底下有三千来号人,眼看着大势已去,他动了起义的心思,想给自己和部队找条活路。 可黄振涛心里清楚,光靠自己这点人,起义成不了气候。他得拉个帮手进来,而这个人选,最合适的就是吉星文。吉星文不是一般人,他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主角,当年带着第29军37师219团,跟日本鬼子硬碰硬,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全国上下都把他当英雄看。到了1949年,吉星文在福建带着独立360师,兵力近万人,战斗力不弱。黄振涛跟吉星文是老交情了,觉得只要吉星文点头,起义这事儿就稳了一大半。
于是,黄振涛跑去找吉星文,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希望老朋友能跟他一起干。结果,吉星文听完后没多犹豫,直接回了句:“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可放心,出卖朋友的事我也不会干的。”这话一出,黄振涛估计心里凉了半截,但也松了口气,至少吉星文没打算把他卖了。 吉星文为啥不干?这得从他的经历和想法说起。他出身西北军,冯玉祥的老部下,后来归到蒋介石的中央军旗下。抗战那几年,他打得漂亮,蒋介石挺赏识他。1948年,吉星文从陆军大学毕业,蒋介石还让他当了重建的77军军长,可见对他有多信任。到了1949年,虽然国民党眼看着要完蛋,但吉星文对蒋介石的忠诚还没彻底崩。他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人,骨子里有点老派军人的倔劲儿。 再说,吉星文也不是没脑子。他知道起义这事儿听着好听,干起来风险大得很。黄振涛兵少将寡,真要反了,能不能站稳脚跟还是个问题。万一失败了,不光自己完蛋,手下那帮兄弟也得跟着倒霉。吉星文手握近万人的部队,责任不小,他不想拿这帮人去赌一把不靠谱的局。而且,他跟黄振涛关系好归好,政治上却不是一条道上的。黄振涛急着找活路,吉星文却更倾向稳着来,不愿轻易跳船。黄振涛劝不动吉星文,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他回了永泰,暗地里联系部下,准备在8月21日宣布起义。可惜,他当141师师长没多久,部队里人心不齐,有人压根儿不服他。
消息不知怎么就漏了出去,几个死硬派军官一合计,干脆煽动部队哗变,把一部分兵力拉走投了别的国军将领。等到起义那天,黄振涛手里的人已经没剩多少了。周围的国军一看他这边乱成一团,立马围过来收拾残局。起义没两天就崩了,黄振涛被抓,押到台湾,最后在1970年被处决,结局挺惨。 吉星文这边呢?他没趟起义这浑水,1949年底跟着国民党撤到了台湾。到了那儿,独立360师被拆了,部队被打散,他自己也被晾了起来。先是给扔到“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当了个中将高参,说白了就是个没实权的闲差。1950年这机构一散,吉星文在陈诚的推荐下进了陆军高级培训班,之后几年一直在各种培训班里转悠,圈里人都笑他成了“培训专业户”。1957年,他终于熬到中将军衔,被派到金门当防守副司令。结果,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一打响,他跟另外两个副司令在凉亭吃饭时被解放军的炮弹炸中,当场阵亡。 再回头看吉星文那句话:“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可放心,出卖朋友的事我也不会干的。”他没跟着黄振涛走,但也没背后捅刀子,算得上对得起朋友。那时候国民党内部早就乱了套,有人投降,有人起义,有人死守,各有各的算盘。黄振涛的失败,多少也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散沙状态。吉星文的选择,则是那种老派军人对忠诚的执念,哪怕这忠诚最后没换来啥好结果。
左派
吉星文是吉鸿昌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