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美国邀请,为中国航母贡献巨大力量,“瓦良格号”之父瓦西里・巴比奇,和中国有着

新翰看世界 2025-07-28 18:28:37

拒绝美国邀请,为中国航母贡献巨大力量,“瓦良格号”之父瓦西里・巴比奇,和中国有着怎样的深厚感情和友谊? 2001年的尼古拉耶夫港,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吹动着瓦西里・巴比奇花白的头发。当锈迹斑斑的 "瓦良格号" 在拖船牵引下缓缓驶离港口时,这位航母设计师的眼中噙满泪水——那是他倾注半生心血的杰作,是苏联造船工业最后的荣光。 他或许未曾想到,这艘命运多舛的巨轮,会在遥远的东方续写传奇,而他自己,也将与这个古老的国度结下深厚情缘。 苏联解体后,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龙门吊不再轰鸣,巴比奇从航母设计师沦为靠写小说糊口的作家。但每当夜深人静,那些绘制了无数遍的航母图纸总会在脑海中浮现。 2012年,当 "辽宁号" 在中国海军的仪式中正式服役的消息传来,正在基辅家中写作的巴比奇突然放下钢笔,对着电视里那熟悉又陌生的舰体凝视良久。屏幕里航母甲板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与记忆中苏联海军的红旗重叠又分离,他喃喃自语:"她终于活过来了。" 这份跨越国界的牵挂,源于对造船事业最深沉的热爱。当美国猎头带着优渥待遇登门拜访时,巴比奇毫不犹豫地拒绝:"我的知识属于造船台,不属于政治博弈。" 而当中国同行辗转联系上他时,这位古稀老人却主动整理出当年 "瓦良格号" 的设计笔记,在视频通话中耐心讲解舰体结构的每一处细节。那些标注着俄语术语的图纸上,密密麻麻的铅笔批注里,藏着一位老工程师的赤子之心。 青岛港的晨雾中,巴比奇曾多次站在 "辽宁号" 旁驻足。在中乌特种船舶研究院的办公室里,他将苏联时代的航母建造经验倾囊相授:从滑跃甲板的角度计算,到舰载机调度的最优方案,甚至连舱室隔音材料的选择都详细说明。 年轻的中国工程师们发现,这位外国专家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88年 "瓦良格号" 下水时,巴比奇与工友们在船坞前的合影。 2014年深秋,当山东省政府将 "齐鲁友谊奖" 颁发给巴比奇时,他特意穿上了珍藏的深蓝色工装。领奖台上,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船舶没有国籍,能在大海上航行就是最好的归宿。" 台下响起的热烈掌声中,有对他专业造诣的敬佩,更有对这份跨国情谊的动容。他或许未曾直接参与中国航母的建造,但那些深夜的技术研讨会、堆满案头的手写资料、黑板上复杂的计算公式,早已将他的智慧融入中国航母事业的基石。 如今的巴比奇仍常坐在基辅家中的书桌前,案头摆放着两样东西:一本中文版的《船舶设计手册》,扉页上有中国同行的签名;一张 "辽宁号" 与 "山东号" 并肩航行的照片。他会给乌克兰的老友写信,讲述中国造船厂的昼夜灯火,描述那些年轻工程师眼中的热忱,字里行间满是欣慰。 在巴比奇看来,中国给了 "瓦良格号" 第二次生命,也让他毕生积累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这种双向的成就,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在黄海之滨奏响了工业文明的共鸣。当 "福建号" 的电磁弹射器成功运转的消息传来时,老人对着东方举杯——那里有他牵挂的巨轮,有延续着造船梦想的新航标,更有一份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在深蓝的海洋上永远回响。

0 阅读:29
新翰看世界

新翰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