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没想到,刚进村就看见了自己当年的童养

1956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没想到,刚进村就看见了自己当年的童养媳,只见童养媳哭诉着:“我已经等你22年了!”

易耀彩出生在江西泰和县螺岗村一个贫苦农家,1917年的中国,兵荒马乱,乡下日子过得紧巴巴。他爹娘虽是庄稼人,却心怀热血,常帮村里的赤卫队跑腿送信。1928年,家里按旧习俗给11岁的易耀彩定了童养媳张凤娥,一个13岁的孤女,家里遭了战乱才被送来。易家没把她当外人,教她识字干活,待她跟亲闺女似的。易耀彩年纪小,跟张凤娥更像姐弟,俩人一块儿下地、挑水,处得挺亲近。 1929年,易耀彩受爹娘影响,12岁就跑去参加泰和县的农民暴动,第二年正式加入红军,成了一名小号兵。走之前,他背着个破布包,跟张凤娥交代了几句,托她照顾家里。红军日子苦,枪林弹雨,他几乎没空回家。1934年,红军要长征,易耀彩回了趟村,郑重拜托张凤娥照看爹娘。那年他17岁,风尘仆仆,肩上扛着红军的希望。张凤娥送他到村口,攥紧手里的帕子,没多说啥,只默默点头。

长征路上,易耀彩吃尽了苦头,爬雪山、过草地,背过伤员,啃过树皮。1935年,他得了疟疾,高烧不退,差点没挺过去,靠战友煮的牛皮汤才捡回一条命。长征后,他调到八路军120师,干上了作战科长,抗战期间又升了团长,带着部队在晋察冀打鬼子,攻下定兴城,干掉了1500多敌人。战友看他老一个人,1940年给他介绍了范景阳,一个爽朗的女同志。俩人聊得投机,没多久就结了婚。易耀彩没瞒着范景阳,提了家乡的童养媳,说她多半已经不在了。 1956年,易耀彩好不容易抽出空,带着范景阳回老家祭祖。他当时已是开国少将,肩上军衔闪亮,范景阳穿着朴素的蓝布衫,提着装满香烛的篮子。俩人刚进螺岗村,乡亲们就围上来,嘘寒问暖。人群里突然挤出一个瘦弱的女人,衣裳破旧,头发夹着白丝,直勾勾盯着易耀彩。她走上前,手抖着摸他的脸,眼泪哗哗流下来。这女人是张凤娥,易耀彩当年的童养媳。她等了他22年,守着老屋,从没想过改嫁。

张凤娥讲起这些年的遭遇,1935年国民党还乡团闯进村子,烧杀抢掠,易耀彩的爹娘被杀,她在地里干活,躲在田埂下才逃过一劫。战后,她一个人守着易家破屋,靠种地和给人缝衣裳过活。村里人劝她另找人家,她死活不肯,说答应过要等易耀彩。易耀彩听完,眼眶红了,攥紧拳头,低声说对不住她。范景阳在一旁,拉着张凤娥的手,谢她当年的付出,还提出接她去城里一块儿生活。 张凤娥谢绝了范景阳的好意,说自己住惯了村里,不想去城里添乱。她接过范景阳递来的布匹,手指摩挲着,笑了笑。易耀彩没再勉强,决定每月寄钱给她,让她日子过得宽裕点。临走前,他带张凤娥去爹娘坟前烧了香,跪下磕了几个头,又找人修了老屋,嘱咐村里人多照应张凤娥,还留了些钱物。 后来,易耀彩在海军干得风生水起,当过青岛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忙得脚不沾地,但每月都给张凤娥寄钱,信里常写几句问候。张凤娥回信不多,字写得歪歪扭扭,聊些村里的鸡毛蒜皮。范景阳也常跟着回村,带点布料粮食,跟张凤娥聊家常。1990年,易耀彩因病去世,张凤娥赶到北京,给他上了炷香。1998年,张凤娥也走了,范景阳按易耀彩的遗愿,把她的骨灰葬在他墓旁,立了块碑。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