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最扎心的提案,是演员张凯丽提出的,她直言:“35岁正是干事儿的时候,这个就业门槛一定要打破,以国家力量来干涉!” 现在打开招聘软件,满眼都是“35岁以下”“应届生优先”,哪怕你学历再高、经验再足,到了这岁数投简历都像石沉大海。企业总说年轻人“性价比高”,可他们忘了,中年人十几年磨出来的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本事,哪是刚毕业的小年轻能比的。 就说前阵子,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招聘环卫工人,要求年龄35周岁及以下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瞬间炸开了锅。环卫工作可不是什么需要高难度技术和充沛精力的活儿,非得限制35岁以下,实在让人想不通。后来官方意识到不妥,才重新调整了招聘要求。 这种现象可不是个例。职场“35岁红线”早已像一道紧箍咒,套在无数求职者头上。从公务员考试到各类企业招聘,这道门槛几乎无处不在。据了解,1994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就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年龄需35岁以下,后来这一标准逐渐被事业单位和不少国企采用,慢慢的,更多用人单位也开始跟风。 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年龄早已迈过“35岁门槛”,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可即便如此,35岁的职场困境依然没有改善。有位在人力资源领域深耕16年的管先生就直言,企业用年龄划分门槛,是HR偷懒的表现。积极性和动力很多时候源自责任,中年人有家庭要养,责任更重,工作起来往往更有动力。而且能力的成长也不是只看年龄,后天的学习和意愿才是关键。 从企业角度看,或许他们觉得年轻人更有冲劲,能适应高强度工作,还能快速接受新事物。但像一些需要经验积累的岗位,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35岁的从业者正是经验和能力都在线的时候,把他们拒之门外,对企业自身发展其实也不利。 打破“35岁门槛”,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此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逐步取消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希望借此在全社会形成摒弃就业年龄歧视的共识。相关法律也明确,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用人单位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年龄歧视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要真正打破这道门槛,一方面,企业得转变用人观念,不能只看年龄,得综合考量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国家也有必要出台更明确、更有力的政策,对就业年龄歧视进行约束和惩治。35岁不该是职场的终点,而应是新的起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两会最扎心的提案,是演员张凯丽提出的,她直言:“35岁正是干事儿的时候,这个就业
开心唠唠嗑
2025-07-28 14:39:1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