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年,田见秀兵败后降清军。田见秀是李自成的心腹大将,投降后并不得信任,不久

国际大碗说 2025-07-28 12:38:25

1646年,田见秀兵败后降清军。田见秀是李自成的心腹大将,投降后并不得信任,不久后,被多尔衮下令处死。 田见秀是陕西绥德人,家境贫寒,自幼务农,成年后因天灾人祸失去生计,于崇祯初年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队伍。 田见秀凭借沉稳的性格获得了李自成的信任,与李自成麾下其他将领相比,他并非以悍勇著称,而更以持重见长。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仅率十八骑突围,田见秀便是其中之一。 此后,李自成蛰伏商洛山,田见秀协助其招集旧部,重整旗鼓,为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进入河南,时值河南大饥,灾民纷纷加入义军,大顺军迅速壮大。 随着大顺军势力的扩张,田见秀的地位不断提升。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建立政权,设立五营军制,田见秀被任命为中营制将军,成为大顺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中营作为李自成的亲军,是大顺军的骨干力量,田见秀能担任此职,足见李自成对他的信任。 在大顺军进军北京的过程中,田见秀担任先锋部队指挥官,先后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重镇。 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分封功臣,田见秀被封为泽侯,成为大顺政权的最主要的几个功臣之一。 田见秀在大顺军占领北京期间,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将领的政治眼光,曾劝谏李自成 “约束部众,以收人心”,反对大顺将领对明朝官员的拷掠索饷,可惜这一建议未被李自成采纳。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连续作战不利,一直撤到了湖北。当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当地乡勇杀害后,大顺政权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分为好多支,尽管田见秀之前在大顺的地位很高,但由于此时手中掌握的兵力不算多,因此话语权大降。 1645年,清军大举进攻湖广,大顺军余部接连失利。 在艰难的处境下,田见秀与其他大顺将领产生了战略分歧:李过、高一功主张联合南明共同抗清,而田见秀则对南明持怀疑态度,倾向于独立作战。 这种分歧导致大顺军未能形成统一的战略,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同年秋冬之际,大顺军在湖南、江西一带与清军展开作战,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大顺军节节败退。 1646年2月,清军将领孔有德率军包围荆州,田见秀所部陷入绝境, “粮草耗尽,军士饥疲,战斗力锐减”,突围数次均告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田见秀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战死、继续抵抗或投降。 关于田见秀降清的过程,史料记载略有差异。《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三年三月,“大顺贼党田见秀、张鼐等率所部降于孔有德”;而《明季南略》则称,田见秀是在 “力竭势穷” 的情况下,经部将劝说才决定降清。 综合各种史料来看,田见秀的投降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在绝境下的选择。 降清后,田见秀等人被送往北京,面见摄政王多尔衮。起初,清廷对田见秀等大顺降将采取了安抚政策,授予其一定的官职,试图以此招抚其他大顺军余部。 然而,这种安抚仅仅是表面现象,清廷对大顺降将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田见秀降清后的处境十分微妙。作为李自成的心腹大将,他在大顺军中具有极高的威望,这既是清廷看重的地方,也是他们猜忌的根源。 多尔衮曾对人表示:“田见秀等虽降,然其旧部尚多,不可不防。” 这种猜忌为田见秀的最终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京期间,田见秀始终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未能获得实际的兵权。他曾多次上书多尔衮,请求率军南下招抚大顺军余部,但均未得到批准。与此同时,清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处置大顺降将存在争议: 以范文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 “恩威并施,以收其心”;而以鳌拜为代表的强硬派则认为 “此辈反复无常,不可轻信”。 顺治三年(1646 年)十月,形势发生突变。当时,大顺军余部在李过、高一功的率领下,与南明达成合作,在湖南、广西一带作战。 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廷对大顺降将的猜忌迅速加剧。多尔衮认为,田见秀等人可能与南方的大顺军余部暗中联系,构成潜在威胁。 同年12月,多尔衮下令将田见秀逮捕入狱,不久后处死。 田见秀在临刑前 “神色自若,毫无惧色”,并对监刑官说:“吾起自草莽,随闯王转战十余年,复明不成,降清不终,此乃天命也。” 田见秀这番话,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过往的感慨。#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86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41

用户13xxx41

1
2025-07-28 17:42

这孩子真丢人

冷雨爹

冷雨爹

1
2025-07-28 19:15

满清背信弃义,向来如此,与三藩王结盟夺得中原,坐稳天下又撤藩,杀降更是不计其数,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