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第六机床厂供销科职员陈掖贤几天没来上班,也没有请假。同事担心他,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28 11:59:50

1982年8月,第六机床厂供销科职员陈掖贤几天没来上班,也没有请假。同事担心他,去到他家里看望,闻到一股浓重的臭味。打开房门一看,只见“陈掖贤已经去世多日”,家里一贫如洗。 1982年8月的北京,骄阳似火。第六机床厂供销科里,有人注意到陈掖贤连续几天没来上班。同事们推开他那间十几平米的小屋,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 这位52岁的中年男人已经离世多日。屋内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家具。最引人注意的,是床头那张发黄的照片,一位年轻女子的黑白相片。 很少有人知道,照片上的女人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传奇英雄赵一曼,而这个在贫困中离世的普通工人,正是她的儿子。 1936年8月,赵一曼在珠河县被日军俘获。临刑前,她给未满4岁的儿子写下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那时的小宁儿还不知道,这将是他此生唯一能收到的母亲的话。 1941年,12岁的陈掖贤从养父那里听到一个震撼的消息。养父陈岳云告诉他,他的生父其实是陈家八叔。年幼的他以为这只是大人间的玩笑话,直到六年后,17岁的他从姐姐那里得知了全部真相。 原来,他的生母名叫李一超,是位从苏联回国的革命者。临行前,她将襁褓中的儿子托付给了陈家抚养。多年后,陈掖贤才明白,李一超只是母亲的化名,她的真名叫赵一曼。 1957年,36岁的陈掖贤终于踏上了寻找母亲的路。当他来到黑龙江烈士陵园时,迎接他的只有一方冰冷的墓碑。站在墓前,他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母亲。 大学毕业后,陈掖贤在工业学校当老师。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还算过得去。然而一封直言时弊的信件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不久,陈掖贤被调到了机床厂做供销员。从教书先生到车间工人,这个转变对他来说并不容易。更雪上加霜的是,妻子患上了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 微薄的工资根本应付不了家庭开支。有邻居回忆说,经常看到他蹲在厂房角落里,默默啃着半个冷馒头当午饭。即便如此艰难,他也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特殊身世。 同事们后来才知道,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妻子的医药费上。 1982年夏天,妻子病逝后的陈掖贤更加沉默寡言。那段时间,工友们发现他总是一个人待着,很少参与大家的谈话。有人想关心他,却总是被他礼貌地拒绝了。 那年8月的某个夜晚,陈掖贤在自己的小屋里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当同事们发现他时,在他床头的抽屉里找到了几本日记。最后一篇日记里,他还在计算着给妻子买药的钱,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问号。 除了那张母亲的照片,陈掖贤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那些写满读书笔记的旧本子,见证了他对知识的渴望;那些省下的零钱,诉说着他对妻子的深情。 从烈士的儿子到普通的工人,从知识分子到车间职员,陈掖贤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他没有继承母亲的英雄光环,也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殊待遇,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也许在旁人看来,陈掖贤的人生是失败的。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显赫的地位,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但是,当我们了解他的故事后,或许会对“成功”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能够为了妻子倾尽所有,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尊严,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母亲赵一曼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英雄,而儿子陈掖贤则用平凡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普通人的伟大。 网友热评: “英雄后代的光环太重了” @奋斗的小李:陈掖贤一辈子活在母亲的阴影下,连吃顿红烧狮子头都觉得愧对人民,这种道德枷锁太窒息了!英雄的孩子也是普通人啊,何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他? 如果你是陈掖贤,会接受烈士抚恤金吗?为什么? (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信源: 赵一曼烈士事迹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5年6月26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由新华社记者采写,详细记载赵一曼革命经历及遗书内容,引用《东北抗日联军史》等史料。

0 阅读:247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