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顶级航空专家,放弃一切“回”中国,其祖父是我国开国元勋。 这位专家是阿列克谢・克里莫维奇・费多托夫,为何甘愿放弃所有荣誉与地位,执意要“回”到一个他从未生活过的国家? 当他在中国驻俄使馆递上证件,亲属栏中“刘少奇”三个字赫然在目时,一段尘封近半个世纪、跨越国界的传奇才真正拉开序幕。 故事的起点,要从2003年莫斯科的那个春天说起。一个名叫阿廖沙的中年男人,在中国大使馆的门口显得与众不同。 他轮廓分明,气质沉稳,不像普通侨胞。当工作人员核实其身份时,所有人都被那份申请表上的家族关系所震惊。 这位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高级工程师,竟是中国开国元勋刘少奇的亲孙子。这背后,是一个家族三代人被时代洪流裹挟,关于分离、坚守与回归的厚重史诗。 刘维宁(阿廖沙的中文名)的父亲,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烈士的长子刘允斌。1925年,刘允斌出生于革命风暴之中,童年颠沛流离。 13岁时被送到延安,短暂感受父爱后,又于1939年随周恩来前往苏联,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在那里,他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核物理专家,并与苏联姑娘玛拉组建了家庭。 1955年,儿子刘维宁的诞生,为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然而,时代的指针很快拨向了离别。1957年,一封来自父亲刘少奇的家书,彻底改变了刘允斌的人生轨迹。 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尖端科技人才。面对个人幸福与国家利益的抉择,刘允斌没有丝毫犹豫。他告别了妻子和年仅两岁的儿子刘维宁,毅然踏上了归国的征程,投身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事业。 这一别,竟成了永诀。随着中苏关系的急转直下,高墙耸立,音讯渐断。远在莫斯科的刘维宁,对父亲的印象,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母亲口中零星的碎片。 在苏联,刘维宁沿着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长。他继承了家族的智慧基因,对蓝天和宇宙充满向往,考入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 在那个美苏争霸的年代,他作为高级工程师,参与了“联盟号”宇宙飞船等一系列国家级核心项目,其事业可谓如日中天。 然而显赫的职业生涯之下,是身份认同的撕裂与痛苦。在中苏交恶的背景下,母亲为了保护他和姐姐,严格禁止他们提及自己的家世。 这份特殊的血脉,成了不能言说的秘密,也让刘维宁在内心深处始终感觉自己像一个漂泊的浮萍。时间的冰层直到1987年才被打破。 姑姑刘爱琴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们在莫斯科的下落。也正是在那时,刘维宁才得知,他日夜思念的父亲刘允斌和素未谋面的祖父刘少奇,已分别在1967年和1969年离开了人世。 这迟到了近二十年的噩耗,像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他的心上。回家的念头,从此在他心中疯长。真正的考验出现在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百年诞辰,中国向刘维宁发出了正式邀请。 这本是期盼已久的团圆,却被俄方以其工作涉密为由无情拒绝。对方开出的条件是:必须从军方科研岗位退役,并等待三年脱密期结束。 面对这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刘维宁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错愕的决定——他毅然提交了提前退役的申请,亲手放下了奋斗半生的事业、荣誉和优渥的生活。 对他而言,这一切的价值,都抵不过回到故土、寻回自己根脉的渴望。三年的漫长等待后,便有了2003年开头的那一幕。 当刘维宁终于踏上中国的土地,当姑姑刘爱琴为他取下“维宁”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在北京的刘少奇纪念馆,他抚摸着祖父的遗物;在湖南宁乡的祖居,他走过祖辈生活过的青石板路;在南京雨花台,他向素未谋面的亲祖母何宝珍烈士献上鲜花。 这一路的追寻,让那些历史书中的名字和故事,都化为了有温度的血脉记忆。被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深深震撼后,刘维宁和妻子决定在温暖繁华的广州定居。 他没有选择安逸度日,而是开启了人生的下半场。 2010年,他创办“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凭借自己在俄罗斯积累的深厚人脉,为中俄两国的企业牵线搭桥,在能源、科技、医药等领域促成了一系列合作,用自己的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化作了一座连接两个伟大国家的桥梁。如今,年过七十的刘维宁,手持中国“绿卡”,在广州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他的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落叶归根”的童话。它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个人的抉择与身份的挣扎。他的人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个人命运是如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信息来源: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来源:成都商报:方舟子被打后第一炮轰向首席科学家刘维宁
俄罗斯顶级航空专家,放弃一切“回”中国,其祖父是我国开国元勋。 这位专家是阿
波览历史
2025-07-28 11:14: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