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到里面队长说:“朝旭要走了,去给他借点路费吧!”队长媳妇说:“你上次卖了羊皮袄才凑够给知青买锅的钱,现在让我上哪儿借!” 故事的主人公叫刘朝旭,一个北京知青。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和其他成千上万的城市青年一样,响应号召,来到了广阔天地,在陕北延安的黄土高坡上插队落户。 你可能要问,1973年有什么特别的?那年,停滞多年的高考以一种新的形式“复活”了——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这可不是凭考试分数,而是靠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对于无数知青来说,这不亚于一道光,照进了他们看似前路漫漫的农村生活。 刘朝旭就是那个幸运儿。因为表现好,踏实肯干,村里的贫下中农和队干部一致推荐他上大学。这在当时,是能改变一生命运的大事。 拿到通知书那天,刘朝旭的心情估计比延安的日头还热。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知青伙伴,他想着,无论如何得去跟队长石可信一家告个别。这几年,队长没少照顾他们这群从城里来的毛头小子。 天色擦黑,他走到了队长家那排土坯房的窗根儿底下。正准备敲门,却听到屋里传来了队长和媳妇的对话声,他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 “朝旭要走了,这娃出息了。咱得想办法给他凑点路费。” 是队长石可信压低了的、又粗又闷的声音。 队长媳妇带着愁气和无奈:“你说的轻巧!上次为了给知青点买那口大铁锅,你把家里最值钱的羊皮袄都卖了。现在天越来越冷,你让我上哪儿去借?” 就这么两句话,像两记重锤,砸在了刘朝旭的心上。他愣在窗外,脚下像生了根,再也挪不动一步。 那时候的陕北,穷是真的穷。对一个农民来说,一件厚实的羊皮袄,那就是过冬的“命根子”。陕北的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刮,没件像样的御寒衣物,根本熬不住。 队长石可信卖掉自己的羊皮袄,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让刘朝旭他们十几个知青能用上一口结实的大铁锅,好歹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你想想,一群十七八岁的城市青年,饭都吃不饱,吃不好,那是什么光景?队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队里也穷,拿不出钱。最后,他只能脱下自己身上的袄,换了钱,给知青们添了家当。 这事儿,队长两口子干得悄无声息,要不是偶然听到,刘朝旭可能一辈子都蒙在鼓里。他只知道那口新铁锅让大家的伙食改善了不少,却不知道背后是一个庄稼汉最朴素、最沉重的付出。 而现在,为了给他凑点回城的路费,这个已经卖了“命根子”的男人,又要开口去求人。 队长媳妇的话里没有埋怨,更多的是心疼和无力。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善良和道义,有时候真的会被贫穷 逼到墙角。 窗外的刘朝旭,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没有推门进去,更没有说“队长我听见了”。他知道,一旦点破,以队长的性格,只会更加局促不安。他能做的,只是悄悄地转身,把这份恩情,像烙印一样刻在心里。 这种关系,在知青和农民之间,其实非常具有代表性。当然,我们不能理想化那段历史,知青和当地农民的矛盾、隔阂也屡见不鲜。 生活习惯的差异,思想观念的碰撞,都可能产生摩擦。但与此同时,像石可信与刘朝旭这样,在共同的艰苦劳动中建立起类似亲情的深厚联结,也同样真实存在。 这背后,其实是城乡之间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碰撞和融合。城里来的青年,带来了新知识、新眼界;而农村的广阔天地和质朴的农民,也给这些青年上了最深刻的一堂关于中国国情的实践课。他们学会了分辨麦苗和韭菜,更学会了分辨人心的冷暖和真情的可贵。 而像石可信这样的基层推荐人,他们手中的“权力”其实很小,小到只能决定一个年轻人的名额。但他们行使这份权力的标准却很大,大到完全基于一个人的品行和表现。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价值观,守护着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公平。 后来呢?刘朝旭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但他从来没有忘记那个在窗外听到的夜晚,没有忘记那个卖了羊皮袄的队长。 成名之后,他多次回到那片黄土地,去看望队长,去回报那片曾经接纳他的土地。
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到
青史微言
2025-07-28 09:55:0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