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杨尚奎遗孀水静要去美国,杨尚昆得知后,立马下令:“查查领事馆发证的人是谁。”此前,杨尚昆是水静的老战友了,但现在形势不同以往,美国在想方设法的对中国搞渗透,他担心这位老战友去了美国回不来。 水静的身份可不一般,是已经去世的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1988年,她想出趟远门,去美国。理由很简单,也很人之常情——探望在那边留学的儿子。 这事儿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耳朵里。杨尚昆听完,眉头一紧,随即对身边人下了一道听起来有点“小题大做”的命令:“查查领事馆发证的人是谁。” 这话一出,身边的人估计都得愣一下。给一位高级干部的遗孀办个探亲签证,这不挺正常的吗?主席怎么还关心起具体是哪个签证官办的了? 杨尚昆和杨尚奎,虽然都姓杨,但并不是亲兄弟,他们的关系,是用战火和鲜血凝结成的“老战友”。 从革命年代一路走来,他们是那种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交情。 杨尚奎去世得早,作为老大哥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一直对战友的遗孀水静多有照拂。这种照拂,不单是组织上的关心,更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个人情感。 在他眼里,水静不只是“杨尚奎同志的爱人”,更是“水静同志”,是自家人。 但到了1988年,情况有点复杂。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快十年了,国门越开越大,跟西方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另一面,西方一些势力也没闲着,想方设法地对我们搞“和平演变”。 那时候,“渗透”、“策反”这些词,在领导人的脑海里,可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所以,杨尚昆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他担心的,根本不是水静本人。几十年的革命情谊,他太了解这位老战友的品格和忠诚了。他真正担心的,是水静这一去,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一个前省委书记的夫人,身份特殊,要是到了美国,万一被特工盯上,使点什么绊子,或者制造点什么新闻,那影响可就大了。 更让他揪心的是,他怕这位老战友万一在那边遇到什么难处,回不来了怎么办? 这是一种老一辈革命家特有的“大家长”心态。国家就是他们的家,革命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家人。家里的老人要出远门,当家的那个,总得把方方面面的风险都想到了,操心到了。 他的那句“查查”,查的不是签证官,查的是整个过程有没有任何不正常的环节,有没有外部势力干预的蛛丝马迹。 这背后,是一种极致的负责和深沉的关爱。 水静要去美国看儿子杨志华,这事儿在她看来,再正常不过。儿子在外求学,当妈的能不想吗? 水静也是个爽快坚韧的革命女性,一辈子光明磊落,没觉得这事有啥需要特殊处理的。所以,她就按正常程序申请了签证,美国领事馆那边也很快就批准了。 可她没想到,老战友杨尚昆会这么紧张。 事情很快就查清楚了。发签证的美国领事馆,一切手续合规,没有任何疑点。就是一个普通的探亲签证。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杨尚昆并没有松一口气就完事了。他把水静请了过来,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他说:“老嫂子,你去美国我们不反对,但那边情况复杂,你一个人出门,我们不放心。你代表的不是自己,要注意安全,更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啊。” 这番谈话,是一位老大哥对自家妹子的叮咛。这里头,有作为国家主席的政治警觉,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属于“战友情”的关心。 水静听了之后,心里肯定也是百感交集。她明白老战友的苦心,也理解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思考问题不可能只从个人感情出发。最终,这次谈话消除了误会,也让事情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水静顺利地去了美国,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一段时间后,安然无恙地回到了祖国。 一场由“查签证”引发的风波,就这么平息了。
1988年,杨尚奎遗孀水静要去美国,杨尚昆得知后,立马下令:“查查领事馆发证的人
青史微言
2025-07-28 09:35: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