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救,这次坚决不能心软! 要让小马科斯看清到底谁靠得住,要让菲律宾长记性,要让美西知道中国不是冤大头! 小马科斯访美遭冷遇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访美之旅会变成一场“外交羞辱”。 7月20日,他乘坐专机抵达华盛顿,本以为会迎来红地毯和仪仗队,结果在机场迎接他的只有菲律宾驻美大使罗穆亚尔德斯和美国驻菲律宾大使罗美凯。 这种规格的接待,在国际外交场合几乎等同于“不被重视”,甚至被菲律宾媒体形容为“打发叫花子”。 小马科斯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他希望通过强化与美国的关系,在南海问题上获得支持,同时解决美菲之间的贸易争端。 美国的态度却让他大失所望,在与特朗普的会谈中,小马科斯多次强调菲律宾是美国“最强大、最可靠的盟友”,并表示愿意配合美国在南海的行动。 但特朗普的回应却让他下不来台,特朗普不仅没有承诺在南海冲突中提供军事支持,反而强调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很好”,甚至提到希望访问中国。 菲律宾的屈辱交换 除了外交上的冷遇,小马科斯在贸易谈判中也遭遇了“屈辱性”的结果。 经过多轮磋商,美菲最终达成协议:美国对菲律宾商品征收19%的关税,而菲律宾则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 更过分的是,协议还附加了一项霸王条款,禁止菲律宾与“敏感第三国”签订新的贸易协定,这显然是在限制菲律宾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菲律宾国内对这份协议一片哗然,参议员苏比里直言协议“极度不平衡”,警告零关税将“摧毁菲律宾本地农业、渔业的最后防线”。 前农业部长蒙特马约尔更是嘲讽道:“马科斯难道是大老远跑去美国,就是为了被特朗普耍得团团转?”事实上,美国此次关税仅比之前降低了1个百分点,却要求菲律宾全面开放市场,这种“不平等条约”让菲律宾在经济上处于绝对劣势。 低成本利用菲律宾 美国对菲律宾的冷漠,背后是其“美国优先”的战略逻辑,在特朗普政府看来,菲律宾虽然在南海具有一定的地缘价值,但并非不可替代。 相比之下,美国更重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合作,这些国家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对美国的战略价值更高。 因此美国对菲律宾的态度始终是“低成本利用”,既希望菲律宾在南海牵制中国,又不愿提供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这种算计在军事领域同样明显,今年4月,美国以联合军演为由,在菲律宾部署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该系统射程覆盖南海和台海,严重威胁地区安全。 尽管菲律宾国内反对声浪强烈,但美国仍坚持推进部署,甚至宣称“何时撤回由美国决定”,这一系列举动表明,美国根本不把菲律宾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眼里,只是将其视为遏制中国的棋子。 雪中送炭的策略 与美国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菲律宾困难时展现出了“雪中送炭”的姿态。 今年7月,菲律宾遭遇台风“韦帕”袭击,超过140万人受灾。尽管中国广东等地也因台风受灾,但仍通过外交渠道向菲律宾表达了慰问。 这种态度与过去形成了鲜明对比——2013年菲律宾遭遇“海燕”台风时,中国曾迅速提供200万美元援助;2024年菲律宾洪灾,中国也捐赠了价值8700万元的物资。 中国的策略转变并非偶然。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繁挑衅中国,甚至配合美国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 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既通过外交渠道表达关切,又在菲律宾需要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让菲律宾逐渐意识到,与中国对抗不仅无法获得实际利益,还可能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大国博弈中迷失 小马科斯政府的亲美政策,让菲律宾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对内经济上的不平等协议引发民众不满,执政支持率暴跌至25%,中期选举结果也不理想。 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为不仅未能获得美国的实质性支持,反而导致中菲关系紧张,影响了双方在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美国在与菲律宾达成协议的同一天,还与日本签署了关税更低的贸易协定,这让菲律宾在地区合作中显得更加边缘化。 菲律宾大学学者理查德·海德利安无奈地表示:“我们当初谈判真该强硬点。”然而,在“美国优先”的逻辑下,菲律宾的强硬根本无法改变美国的决策。 小马科斯的访美之旅,彻底暴露了美国对盟友的虚伪和算计,菲律宾用国家利益换取的,不过是美国的几句空头承诺和一份不平等的贸易协议。 相比之下中国始终以平等互利的态度对待菲律宾,这种差异在台风灾害、贸易合作等具体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菲律宾需要明白,在大国博弈中,真正的靠山只能是自己。如果继续盲目追随美国,最终只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只有回归理性,与中国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毕竟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菲律宾的利益,显然不在美国的算计之中。
菲律宾遭灾,欧美国家表现非常双标!这两天菲律宾遭了灾,多个台风夹着西南季风把整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