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的农民咳嗽10年,但却一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一咳,一个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26 19:04:47

1956年,35岁的农民咳嗽10年,但却一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一咳,一个异物喷出来,妻子带着异物给医生,谁料,医生看完后,立马去报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深秋,山东滨州乡间的清晨笼罩在薄雾中,35岁的农民高其煊扛着锄头,准备下田,胸口却突然一阵发闷,他扶住门框,剧烈咳嗽,喉咙里像被什么堵住,撕心裂肺的咳声惊醒了熟睡的妻子王秀兰。 就在她披衣赶来时,一声闷响,高其煊咳出一团暗红血块,紧接着,一个黑乎乎的金属物从他嘴里飞出,砸在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当啷”声。 王秀兰捡起那物件,冰凉的触感让她心头一颤——这竟是一颗锈迹斑斑的子弹头,她顾不得多想,搀着丈夫直奔二十里外的公社卫生院。 卫生院里,白发苍苍的医生戴上老花镜,反复端详这颗异物,又按了按高其煊胸口的旧伤疤,脸色骤变,他急匆匆跑出去,带回两个穿警服的民警。 民警盯着子弹,目光落在高其煊布满风霜的脸上,沉声询问这伤的来历,高其煊低头沉默片刻,才缓缓道出尘封十年的秘密,家人和医生都愣住了,这个沉默寡言的农民,竟背负着如此惊心动魄的过往。 高其煊的家乡在山东邹平,1937年,日军铁蹄踏碎齐鲁大地,他的童年被战火撕得粉碎,16岁那年,家里的馒头店被日军砸毁,父亲的积蓄被抢掠一空。 愤怒与屈辱点燃了少年心里的火,他和哥哥高其炳摸黑找到八路军的招兵点,誓要为家乡报仇,1939年,高其煊被编入八路军老七师,但连长看他机灵,派他回馒头店做掩护,化身情报员。 他在热气腾腾的蒸笼旁与日伪军周旋,用笑脸和馒头套取消息,一次,他偷听到日军要去李家集催粮,当晚将情报藏在芦苇丛的暗桩里,第二天,八路军设伏,缴获三十条枪,县大队为此立下大功。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接踵而至,高其煊随部队转战南北,1945年夏,在攻打印刷厂的战斗中,日军机枪扫射,他左肺被子弹打穿,弹头卡在肋骨间。 战地手术条件简陋,煤油灯被炮火震灭,医生只能草草缝合伤口,子弹留在了他体内,送到后方医院时,弹头已与胸膜长在一起,取出风险太大,高其煊带着一张“肺部金属异物滞留”的伤残证明退伍,回到邹平老家。 退伍后的高其煊选择了沉默,他没向任何人提起抗战的往事,也从不抱怨胸口的疼痛,村里人只知道他是合作社的壮劳力,挑着全家的生计。 咳嗽从退伍开始就缠上了他,起初只是早晚干咳几声,他以为是地里呛了土,没当回事,后来咳嗽愈发严重,夜里咳得炕板都颤,偶尔还咯出血丝,妻子王秀兰心疼得劝他去卫生院,他却总说庄稼人哪有不咳嗽的。 家里一贫如洗,工分换来的钱要给孩子交学费、给老母亲抓药,二十里外的卫生院来回一趟能买二斤棒子面,他舍不得花这钱,村里的老郎中开了几副草药,喝下去却没半点效果,他觉得自己身子骨硬,扛一扛就过去了。 新中国初建,农村医疗匮乏,乡亲们习惯了硬扛小病,高其煊也不例外,收麦子时,他咳得半捆麦秆染红,犁地时胸口像被电钻凿穿,他咬牙忍着,从不吭声。 县医院的大夫看过他的X光片,惊叹弹头离肺动脉仅差毫厘,随时可能大出血,他却把病历压在箱底,对妻子说,国家刚建起来,炸药都省着开矿用,自己的小病不值当费钢板钉子。 1956年那天,咳嗽终于到了顶点,子弹从他嘴里飞出,像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医生检查后发现,这颗子弹在体内十年,周围组织已将其包裹,表面锈迹斑斑,稍有不慎就能致命。 民警的追问让高其煊第一次吐露了自己的故事,妻子和儿女呆立当场,村里人听闻后也议论纷纷——谁能想到,这个沉默的汉子曾是抗战英雄,胸口的疤痕藏着如此沉重的过往。 子弹取出后,高其煊的咳嗽和胸痛渐渐缓解,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力气,他没把这颗子弹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用红绸布裹好,挂在堂屋的主席像旁,像一枚特殊的军功章。 每逢清晨,乡野间总能听到他沙哑的歌声,那是《八路军进行曲》的旋律,震得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他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却从未被他主动提起,对他来说,能过上平静的生活,远离战火的阴影,便是最大的满足。 高其煊的经历像一根刺,扎在每个听过的人心里,他的隐忍折射出那个年代老兵的坚韧,也映照出新中国初期农村的艰难。 如果他早些就医,或许能少受十年折磨,但正是这份沉默与坚持,让他成为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那颗子弹不仅是战争的遗物,更是一个人对和平生活的无声感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西部文明播报——男子高其煊在咳嗽的时候,从嘴里咳出了一团黑色的物体,是一颗子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