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标领域,总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标书为啥非得写那么厚?难道不能简洁精炼些吗?最近,我和一位在国企工作的同学聊天时,听他分享了一段自己做标书的“传奇”经历,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他参与制作的那份标书,堪称“巨无霸”。最厚的一本标书,规模达到了惊人的9.8万页,而且是“一正六副”的配置。光是想象一下这么多页码堆叠在一起的场景,就足以让人咋舌。当时,他们还专门对这份标书进行了称重,好家伙,足足有1.6吨重!这重量,都快赶上一些小型车辆的自重了。为了运输这份标书,他们用了两个托盘来放置,最后还得动用叉车,小心翼翼地将其搬到一辆4.2米长的厢式货车上,这才浩浩荡荡地送往投标地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份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标书,最终却没能中标。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标的第一名,其标书厚度更是达到了12万页,而且还是彩色打印的,光是在打印成本上,估计就得花费不少。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这标书为啥能厚到这种程度呢?其实,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就拿这份标书所涉及的标的来说,金额高达4亿元。按照招标要求,投标方需要证明自己在2020年到2024年这五年间,每年的类似业绩都能达到4亿元以上。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他们得提供大量的合同、出货单、发票以及回款证明,而且这些证明材料的金额累计起来,得超过20亿元。 虽然他们公司年营业额能达到1200多亿元,看似实力雄厚,但“类似”这两个字的限制条件,却让他们犯了难。为了凑齐符合要求的业绩证明,他们不得不翻箱倒柜,找出了300多份合同。可麻烦的是,以前的发票大多都是小额的,10万元封顶的就算大额了,甚至还有几千元面额的。出货单的数量更是夸张,光是为了整理这些业绩证明材料,就用了将近7万页纸。 除了业绩证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证明材料。比如人员社保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他们公司有7千多名员工,光是为这些员工开具相关证明,就又用了近2万页纸。 为了完成这份标书的制作,他们省公司可是下了大功夫。64名员工通宵达旦地奋战了18天,那场面,就跟打一场攻坚战似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核对数据、整理材料、打印装订,一刻都不敢停歇。可即便如此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换来中标的结果。 从这件事儿不难看出,如今的招投标市场,竞争之激烈,要求之严格,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一份标书的厚度,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实力,更是对招标要求的精准把握和细致回应。这也提醒着广大企业,在参与招投标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了解招标需求,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好消息!昨天柴桑大姐收到五叔叔的回复函柴桑大姐今天直播时给大家分享了五叔叔给他
【6评论】【2点赞】
用户16xxx91
现在招标文件太形式主义,评标专家不是在看方案如何好,而是在找茬。投标的准备材料辛苦,评标专家也觉得无聊!需要改革了!
行者
有福之人不用忙,没福之人跑断肠,改一个字就行了
火眼看世界
算了吧,做标书的企业根本夺不上标,中标的企业从来不做标书。当你看了花与绿叶的画面,就理解真相了。
用户10xxx37
类似业绩用清单就好了,附上合同。搞一堆资料,又不会有人去看,纯粹的形式主义。
白语墨辞_ 回复 07-26 17:11
没有形式哪有萝卜
用户12xxx30
不懂不要乱说,就像古人说神话故事一样。业绩清单就是列表几页纸,要是把前面的业绩所有资料都打印出来,哪不成了俄罗斯套娃吗?越套越多的俄罗斯套娃
用户10xxx30
恩,皮带哥就是这样子贷款的,文章做得好,钱往门上找!
真理就在导弹射程之内
评标人真的有时间看么?看规模就看公司账户余额,看融资能力就看银行授信或者合伙人提供资金,看业绩就看公司简介,商务更简单看报价就行,简单的事情搞的那么复杂,叉车装,汽车运,做过头了吧。中国人永远形式第一。
用户17xxx40
有人看吗?3家企业竞标20几万页,看完好退休了
大江东去
小编以为标书第一厚可以中标吗?
天地一沙鸥
中不中标,大多数时候还是看报价够不够狠
用户75xxx96
砖家!
稳行
谁看?有用吗?不敢绝对,大部分招标是有形式,否则大工程为啥有居间费的合法存在?
Jason
问题在于有人能看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