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女子想把用了10多年的手机号,从奶奶名下过户给自己,营业厅说这是“

社会文化栈 2025-07-25 21:13:04

陕西宝鸡,女子想把用了10多年的手机号,从奶奶名下过户给自己,营 业 厅说这是“吉祥号”,想过户,要么绑20年,每月低消100,要么开亲属关系证明,结果女子回村里开完证明,工作人员说无效,得让公安开,女子又去派出所开,等了16天后,她竟被告知公章不够清楚,得重开。女子大怒,觉得营 业 厅太难为人,工作人员解释亮了。 7月25日,据红星新闻报道,小王有个手机号,尾号是0033。这是她上小学那会儿,她爸爸用自己的母亲,也就是小王的奶奶的身份证给办的。 这么多年用下来,这个号码绑着她的微信、学校的信息,好多要紧的东西都离不开它。 小王想着,得把这号码正式过户到自己名下才踏实。 今年4月,她走进营业厅,原以为只是个简单的过户,没想到麻烦却接踵而至。 营业厅的工作人员一看这尾号0033,立马就说了,这号属于“吉祥号”,规矩不一样。 工作人员说,号码当初是用奶奶名字办的,现在要过户给你小王,但你们俩又不是户口本上能直接证明的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子女,所以不能直接办。 工作人员给了俩方案,第一,想直接过户也行,但得先往号里存上1000块钱话费,还得保证以后每个月最低消费100块,而且这“最低消费”得绑整整20年。 第二呢,就是先让奶奶把号过户给小王爸爸,因为奶奶和爸爸是直系亲属,然后再由小王爸爸再过户给她本人。 小王一听这条件,脑袋都大了,绑20年,每月最低消费还得100,这下来得花多少钱? 她琢磨着,还是走第二条路吧,虽然绕点弯子,但至少不会被话费套餐绑定那么久。 本以为绕开高额套餐就省心了,没想到更繁琐的事儿还在后头。 营业厅这时又说了,因为小王的爸爸和奶奶不在同一个户口本上,没法直接证明父子关系,得让小王回老家,找村委会开个证明,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奶奶是我奶奶”这个关系。 为了这个号,哪怕流程麻烦,小王也认了。 5月初,她专门请了假,跑回老家,费了点功夫,终于从村委会开好了那张证明白纸黑字、盖着红章的亲属关系证明。 小王心想,这回总该办成了吧? 回来后,她把这份证明交到了营业厅,结果,工作人员却又说,不好意思,村委会开的这个证明,我们认不了,不管用。你得去公安局,开派出所盖公章的证明才行。 小王当时的心情,真是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可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小王只能又跑一趟,去了辖区派出所。 派出所的民警核实了情况,按程序给小王开出了所需的亲属关系证明,盖上了派出所的公章。 民警还好心提醒小王:这证明的有效期只有3个月,得抓紧时间办过户,别过期了又得重开。 小王拿着这份带着派出所大红印章的证明,再次来到了营业厅。这回总该没问题了吧? 工作人员看了一眼,说:行,我们收下了,得往上头报批一下流程,大概15到20天就能办完,你回去等通知吧。 小王信了,开始了等待,结果16天过去了,依然音讯全无。 小王坐不住了,一遍遍地打客服电话10086投诉。费了不少口舌,终于等来了营业厅那边的反馈。 可对方的理由,差点没让小王背过气去。他们说,小王那份派出所开的证明上,盖的公章印迹“不够清晰”,所以办不了! 更气人的是,客服的解决方案居然是建议小王,再去一趟公安局,请他们重新盖个章,盖清楚点就行。 小王听了这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派出所盖的章,那是堂堂正正的公章,能是随便让你想盖就盖,想重盖就重盖的吗? 一句“不够清晰”就把人打发了,这理由也太敷衍了吧?而且来回跑公安局、老家,这时间精力成本谁来承担?她感觉自己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后来记者找到了涉事的这家营业厅。工作人员面对记者,说他们也得按规章流程办事,他也承认流程确实有点复杂,但他们真不是故意为难客户。 有意思的是,记者介入后,营业厅这边的态度似乎松动了一些。 那位负责人表示,只要小王说明白是在哪个派出所开的证明,他们营业厅可以主动去帮小王核实证明的真实性,甚至可以出车陪着小王一起去派出所,当场看着把章重新盖清楚点。 如今小王告诉记者,虽然营业厅松口说可以陪着去盖章,但手机号到底啥时候能真正落到自己名下,依然是个未知数。 那么,从法律角度看,营业厅的“证明要求”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民法典》第143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需具备下列条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营业厅先反复变更证明要求的行为,已超出合理核实亲属关系的范畴,涉嫌滥用权利。 小王为完成过户,多次往返老家、派出所和营业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营业厅的“证明游戏”已脱离服务本质,演变为对用户权益的变相侵害。 手机号过户是常见的民事行为,营业厅通过设置不合理障碍阻碍用户行使权利,破坏了市场交易中的诚信原则,违背了公序良俗。 小王有权要求营业厅履行服务义务,或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栈

社会文化栈

栈中文化,藏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