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

瑶步踏花归 2025-07-25 20:20:48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就归你了!”刽子手听后大喜,这买卖可干,手起刀落,刽子手赶忙捡起纸团,然而打开后,大惊失色! 几个月前,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苏州百余名生员聚集孔庙,鸣钟撞鼓,痛哭抗议贪酷县令任维初的暴政。 金圣叹,这位以批注《水浒传》《西厢记》名震江南的才子,也在其中。他手持朱砂黄绢檄文,字字泣血,痛斥官府“三倍征粮,杖毙无辜”。 围观百姓万余人,哭声震天,谁能想到,这场“哭庙”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三月廿六,差役破门而入,金圣叹正伏案批书,笔未停下,抬头冷笑:“来得正好,吾文正缺一刀收尾!”这一笑,是否早已预见了自己的结局? 说起金圣叹,江南士子无人不晓。他身高六尺,骨瘦如柴,眼角常带血丝,乍看之下毫不起眼,可一开口,便是满腹机锋。 他自创“不亦快哉”三十三则,狱中虱痒忽止也能让他乐出声来,堪称黑色幽默的鼻祖。他评《西厢记》时写道:“文字如活跳蛆虫,攥住人心不肯放。” 这样一个人,怎会甘心被八股文困住?怎会畏惧刀斧加身?他在狱中撕下囚衣衬纸,狂草写下“好”“疼”二字,血渍浸透纸面,仿佛在嘲讽科举答卷的无聊与虚伪。 围观士子偷偷递来烈酒,他漱口后长啸一声,震得瓦砾乱颤。这般狂放,谁不为之动容?可他越是狂,结局越是悲,读者不禁想问:他到底为何走到这一步? 回到刑场那一刻,烈日炙烤,刽子手刀面泛青,映得人眼发寒。金圣叹却像个看戏的闲人,低声抛出“二百两银票”的诱饵,逼得刽子手心动神摇。 史料记载,他耳中确有蜜蜡小团,内藏纸条,是否真有银票至今众说纷纭,但这一举动无疑是金圣叹对死亡的终极嘲弄。他不是在求饶,而是在戏弄——戏弄刽子手,戏弄官府,甚至戏弄这荒唐的世道! 刀起刀落前,他高声一喝:“痛快!”声音嘶哑却穿透云霄,围观者无不心惊,有人掩面痛哭,有人遥祭酒水。 那一刻,他不是阶下囚,而是掌控全场的“戏中人”。据《笑笑录》记载,刽子手事后掷纸团入粪车,唾骂终日,可见金圣叹临终之威,竟让行刑者也心有余悸。 若说刑场戏谑是金圣叹的“外狂”,狱中批书则是他的“内韧”。据《江南野史钞》记载,被捕当晚,差役破门时,他正批注《水浒传》,面对黑压压的刀枪,他不慌不乱,慢悠悠搁笔,淡然道:“此书未完,待我刑后托梦续之。” 这一幕让人既敬佩又心酸。他明知大限将至,却仍不改文人风骨,用笔墨对抗牢笼,用戏谑对抗恐惧。 1661年7月13日,金圣叹的首级被悬示三日,暴雨中双目未瞑,仿佛仍在凝视这不公的世道。他的死,是清初文人“戏谑赴死”范式的开端,也是对腐朽官场的无声控诉。临终那句“痛快”,是嘲讽,是解脱,更是刺向权贵的利刃。 参考来源:人物篇(4):金圣叹:“你砍我的头,我逗你玩”.人民网

0 阅读:0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