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冬,北京309医院传染科的走廊里,刺鼻的福尔马林味儿混着北风从老旧木窗

瑶步踏花归 2025-07-25 18:53:55

1977年冬,北京309医院传染科的走廊里,刺鼻的福尔马林味儿混着北风从老旧木窗缝里钻进来,冷的让人直打哆嗦。 44岁的陈景润裹着破旧的军大衣,瘦得只剩42公斤,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挪到病房门口。他推了推厚重的眼镜,眼神里藏着几分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搓着毛衣袖口,嘴里小声嘀咕着什么。 就在这时,27岁的女军医由昆推门进来,军帽下露出齐耳短发,手里拿着体温计,眼神清亮又利落。她一抬头,正对上陈景润那双忐忑的眼睛。 他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说出一句话:“由同志,我……我想跟你谈个事儿。”由昆愣了一下,脸刷地红了,手里的听诊器差点掉地上。这事儿,成了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时间倒回到几个月前,陈景润因股骨颈骨折住进309医院。那时的他,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数学家,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成果让他被誉为“摘下数学王冠明珠”的人。 可身体却垮得不行,腹膜结核加上骨折,病房里8平米的小空间成了他的“战场”。他不顾病痛,床头堆满俄文数学期刊,夜里冻得直呵气还在演算公式。护士们都说,这人“疯魔”了,连吃饭都得人催。 由昆第一次查房时,见他冻得手发抖,还在纸上写写画画,心一软,默默给他热水瓶里添了热水。 陈景润抬起头,福建口音浓重地挤出一句:“谢谢同志。”这一声谢谢,拉开了两人故事的序幕。可谁也没想到,这位严谨到极致的数学家,竟然会为爱情笨拙地迈出第一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由昆的细心照料让陈景润心里生出一丝暖意。她夜班时,他总捧着搪瓷杯装热豆浆,坐在走廊等她回来;她查房时,他会不好意思地偷瞄几眼,然后赶紧低头假装看书。 1977年冬的一个深夜,陈景润终于忍不住了。他在病房里攒了一晚上的勇气,等由昆查完房,结结巴巴地说:“由同志,我……我喜欢你,咱俩能不能……在一起?” 由昆愣住了,脸涨得通红,手指无意识地摸着听诊器的金属头。她低声说:“陈老师,我……我还没想过这事儿,况且咱俩年纪差这么多,我爸也不会同意。”说完,她转身就走,连着三天值夜班躲着他。 陈景润心凉了半截,可他没放弃,第四天,由昆值班回来,看到他发着高烧还在演算数学,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她心里一酸,第一次觉得这个“书呆子”其实挺让人心疼。 那天晚上,由昆刚坐下,陈景润撑着病床坐起来,眼神坚定地说:“由同志,我知道自己年纪大,身体也不好,可能没几年活头了。但我保证,如果咱俩在一起,我绝不结婚,不给你添任何负担,只想好好对你。”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砸进由昆心里,她愣在原地,眼眶瞬间湿了。她没想到,这个看似木讷的数学家,竟然会说出这么“傻”却真诚的话。沉默了几秒,她咬咬唇,低声说:“那……那咱试试吧。” 那一刻,病房里只有窗外北风呼啸的声音,可两人的心却像被暖气烘过,热乎乎的。后来,由昆回忆起这事儿,总说:“他那句话,笨是笨,可真打动人。” 1980年,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在数学所食堂买了6份红烧排骨,陈景润还一本正经地说:“排骨比喜糖实在。” 婚后,他们住在中关村88号楼的小房子里,由昆穿着军装拍了结婚照,照片里陈景润咧着嘴笑得像个孩子。 他教由昆学英语,每天在《牛津高阶词典》上写“每日5词”,扉页上还留着他歪歪扭扭的字迹。 由昆也学会了缝补他那件深蓝中山装,肘部的磨损总是被她缝得整整齐齐。日子虽然清苦,但两人互相扶持,连邻居都说:“这俩人,过得像诗一样。” 从1977年病房里的那句笨拙表白,到1980年简朴的婚礼,陈景润和由昆用最纯粹的感情,温暖了那个寒冷的年代。 他是摘下数学明珠的学者,她是救死扶伤的军医,两个理想主义者在特殊年代里互相救赎,成了最美的风景。 参考来源:由昆深情怀念“永远的爱人”:陈景润叫她“由”

0 阅读:0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