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人不可貌相,“陕博”有一件国宝西周“多友鼎”也是如此。长安区下泉村(丰镐遗址)村民在古河底挖沙时,沉入4米多深河底两千多年的“多友鼎”重见天日。半球形蹄足,造型普通,无任何装饰,其貌不扬,且有长期炊煮食物的痕迹,但其内腹279字的隽永铭文,使其名扬天下。铭文记载:周厉王时,一位名叫多友(后来的郑桓公与其重名)的将军,在西北“猃狁”(后来的犬戎/匈奴)进攻周京师时,受命出击,四战四捷,受到周厉王表彰的故事,很可惜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还是被犬戎杀了。这是西北边疆危机的最早记载,“多友鼎”凝固了那段历史,是研究西周军事及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最早物证,弥足珍贵。
俗语,人不可貌相,“陕博”有一件国宝西周“多友鼎”也是如此。长安区下泉村(丰镐遗
春风不语花园
2025-07-25 17:38:2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