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俄乌打仗这么久,俄军那些事儿,其实能给咱们提个醒。这里面藏着的道理,琢磨透了有好处。 先说导弹这事儿。俄军一开始挺依赖那些厉害导弹,像 “匕首”“伊斯坎德尔”,开仗时想靠它们速战速决。 其实吧,导弹这东西确实有它的厉害之处,开战初期砸掉对方的指挥中心、防空阵地,或者瘫痪关键交通线,这些活儿还就得靠导弹来干,来得快、打得准,能在短时间内把对方的锐气打下去。 所以说,虽然不能迷信导弹,但是导弹的重要性还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在战争刚打响的时候,没有导弹撑场面,可能连第一波优势都拿不到。 可真把仗拖长了,就看出问题了。一枚导弹好几百万美元,打一个少一个,俄罗斯的钱和工厂根本供不上。 到后来,还是得靠火炮这些老装备撑着,比的是谁家钢多、后勤能跟上。 这说明,再牛的导弹也不能当饭吃,真打持久战,还得看国家整体实力,单靠几件厉害武器顶不住。 再说说美国,真是不能小看。谁能想到刚从阿富汗撤兵的美国,反应这么快? 其实细想也不奇怪,美国虽然近些年来在经济上不占优势,被新兴经济体追得挺紧,但他在军事上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毕竟曾经是工业大国。 二战时能靠着强大的工厂一口气造几十艘航母、几万架飞机,这种工业底子不是说没就没的。 所以开战后,一边制裁俄罗斯,一边就能把 “标枪”“毒刺” 这些武器送进乌克兰,正好拦住俄军的猛攻,一下子把节奏搅乱了。 更厉害的是,美国不是自己上,几十年攒的盟友说动就动。德国本来犹豫给不给坦克,最后还是给了。 波兰直接把边境当仓库,物资一个劲往乌克兰送;连日本、韩国也跟着掺和。 就这拉帮结派的本事,再加上厚实的军事工业底子,真把战争拖成了拉锯战。 这告诉咱们,美国可没那么好对付,它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实打实的军事实力,比看着要厉害多了。 还有俄军一开始的打法,太想 “体面” 了。说是只搞 “去军事化”,不占人家地盘,打基辅时连老百姓用的设施都不碰。 本来想少挨点骂,快点结束战斗,结果反倒给了乌克兰喘气的机会。 乌军趁机重新布防,靠着熟悉地形打反击。 更糟的是,这种手软让外人看出空子,美国和那些盟友才敢插进来。 这事儿说明,战场上有时候心软不行,该果断的时候犹豫,可能让自己更被动。 说到底,这些事儿都是提醒咱们:搞武器不能只盯着厉害的,还得算好成本和供应。 对付美国得小心,它拉盟友的本事和军事底子真得防;真到关键时候,该下手就得下手,犹豫可能误事。 能打赢仗、守好家,靠的不是某一样强,而是哪儿都得硬气。
俄军最近一次夜袭基辅,本来是冲着军事设施去的,没想到炸出个意外收获。一枚匕首导弹
【26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