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农民被授予时代楷模
麦穗上的勋章:72岁农民获得时代楷模,我们该看见什么?
当一位72岁的农民站在时代楷模的领奖台上,聚光灯照亮了他皱纹密布的苍老面容,这光芒并不只属于他个人——它在无声中揭示了一个中国社会长期忽视的真相:土地与耕作者,这文明的根基,长久隐没在喧嚣都市的喧嚣与光彩之后。荣誉之下,这实为迟来的注目礼。
中国城乡分野赫然存在,城市以文化话语权为利剑,将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刻板化、边缘化。农民被简化为符号:要么象征着落后的“土”,要么被诗化为无根的“乡愁”。更严重的问题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农民们以汗水浇灌了城市发展的沃土,却常常被置于分配链条的末端。这位高龄楷模的登台,犹如一道强光,映照出群体话语权缺失的暗影与分配体系中的裂痕。这荣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一失衡的象征性补偿。
与此同时,我们的价值天平似乎也发生了偏移。当“流量为王”成为显学,一些明星只需浅吟低唱便能轻松收获亿万掌声与财富,而真正在土地上耕耘、维系民族粮仓的人们却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发展列车疾驰,精神导向却时有迷茫。这个时代楷模称号的授予,宛如一枚投向娱乐喧嚣的修正符码,是对“谁在真正创造价值”这一根本命题的重新校准:它郑重提醒我们,物质财富固然重要,而那滋养生命的粮食、那支撑一切的劳动尊严,更应是衡量价值的金线。
国家授予农民时代楷模称号,其信号意义已超越个体褒扬。在全球化冲击下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凸显,保障十四亿人的饭碗不被他人操纵,始终是安邦定国的生命线。此刻将农民推向舞台中央,正是国家意志的宣告:农业战略地位坚不可摧,农民贡献必须得到真正认可。然而,荣誉固然重要,但荣誉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甘泉。我们必须追问:是否拥有周全的保障体系,能让农民无后顾之忧?是否有畅通的上升路径,让年轻一代愿意接过农具,继续耕耘土地?这荣誉背后,是政策落地生根的期待与无声压力的涌流。
泥土永远忠实于播种的手,麦穗永远垂首于大地——但种粮人的价值,却从不该只由泥土默默铭记。这位72岁农民身上的勋章,是时代迟来的敬礼,也是对公平与尊严的更深追问。这荣誉不应只是片刻的闪光灯,而应成为撬动现实的杠杆。其所引发的涟漪,应推动实在关怀变成春风细雨,让乡村幼有所育、老有所依,让田畴阡陌间也能看见现代化奔涌的潮水。
让我们将这敬意转化为切实行动,重新擦亮价值的天平——不仅让时代的麦穗低垂于沃土,也让每一位撑起国家粮仓的脊梁挺立于尊严的光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