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称特朗普挑拨成功,中欧关系“急冻”?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就在中欧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德国媒体发文称,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已明显降温。报道指出,尽管不久前双方曾出现短暂“解冻”迹象,例如中方表达了希望与欧盟携手应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主导的贸易战,并取消了对欧洲议会部分议员的制裁措施,但在中方示好近三个月之后,关系改善依然停滞不前。 德媒认为,这一局面归因于特朗普“成功挑拨离间”,试图将欧洲拉上反华阵营,并通过幕后施压改变欧洲的对华政策。报道称,在特朗普影响下,欧洲对中国的立场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然而,这一观点是否全面?恐怕未必。 从根本上看,导致中欧关系降温的根本原因,其实更在于欧洲自身的认知偏差。长期以来,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常常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以价值观为框架看待中国,并在多项重大议题上对华抱持防备态度。 欧洲一方面承认中国是其重要的经贸伙伴,另一方面却频繁在涉疆、涉港、人权等问题上随美起舞,对中国进行指责与抹黑。即使是在拜登政府执政期间,欧洲仍然延续了所谓“去风险化”的产业政策,继续对中国产业链设限。 实际上,即便在贸易层面欧方不断设置壁垒,中方始终坚持以合作为导向,将欧盟视为关键伙伴而非对手。中方不仅在多边事务上与欧盟加强沟通,也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这原本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战略合作成果,但最终却被欧方由于“政治考量”而冷藏至今。 至于特朗普对欧洲的影响,虽然确实存在外部压力,但它更像是一种“催化剂”,而非决定性力量。中欧关系走到今天这个局面,核心还是欧洲内部对中国崛起缺乏客观认知与合理定位——既希望与中国保持经济往来,又深陷战略疑虑与价值观对抗的矛盾之中。 因此,德国媒体所谓“特朗普成功挑拨中欧关系”,更多是一种表面判断。真正的问题,在于欧洲是否愿意摒弃意识形态偏见,用更加务实、平等的态度看待中国。如果这一点无法转变,即使中方持续释放善意,中欧关系也难以真正升温。
罕见!在中欧峰会之后,德媒批评欧洲对华政策不务实!7月25日,根据柏林日报报道,
【23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