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C在南海出现严重锈蚀,中方专家直指核心缺陷:歼-20根本不会有这问题 近期,“卡尔·文森”号美国航母在穿越马六甲海峡返航途中,其甲板上的F-35C战机引发广泛热议。照片显示,多架F-35C机身布满红褐色锈迹,隐身涂层大面积剥落,甚至部分部位已显露出底层涂料,外观斑驳、令人惊讶。 对此,有中国航空材料专家指出,这并非单纯的保养问题,而是F-35隐身涂层设计存在“结构性缺陷”。该机使用的HAVE GLASS V隐身涂层中含有铁氧体吸波材料,虽具备吸收雷达波的能力,却对高温、高湿和高盐的海洋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发生氧化腐蚀。 专家强调:“这是一个注定要在海洋环境中出问题的技术路线。”铁氧体在南海这种典型高盐高湿环境中,很快就会发生化学氧化,形成类似铁锈的斑痕,不仅破坏了外观,更严重的是降低了隐身性能。 涂层表面一旦发生不规则剥蚀,就会产生不连续的曲率结构,从而显著提升雷达散射截面积(RCS)。这意味着F-35C的“隐身能力”会随时间和部署环境严重衰减。而相比之下,歼-20和歼-35战斗机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超材料”隐身方案,重点在结构设计与电磁特性一体化,从源头上规避了类似问题,其机体表面结构更为平滑、连续,RCS最低可达0.01平方米,维持稳定的隐身性能。 美军内部评估报告也侧面印证了F-35的种种问题。2023年数据显示,F-35C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完好率仅为19.2%,远低于作战需求标准;而F-35A的平均战备率也从65%骤降至51%。更令人关注的是,五角大楼在部分解密的文件中坦言,F-35系列战机“从未在关键测试中证实其在与对等对手作战中具备足够生存能力”。 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对F-35“隐身神话”的重新审视。曾被誉为五代机代表作的F-35,在实际部署中暴露出更多结构性短板。无论是在维护成本、任务可用率还是海洋环境适应性方面,都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问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歼-20近年来在西南雪域、南海海域等多种极端环境中频繁高强度飞行,未出现类似涂层剥落现象。中方工程师指出,这一差异背后反映的正是中美在新一代隐身材料和制造工艺上的技术路径分歧与发展阶段差距。 结语是——隐身战机不仅要“看上去先进”,更要经得起时间、气候、环境和实战的检验。而F-35在南海的表现,恰恰说明它的某些“先进设计”,正在变成战场上的“软肋”。
F-35C在南海出现严重锈蚀,中方专家直指核心缺陷:歼-20根本不会有这问题 近
稻述呀
2025-07-25 11:46:10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