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上世纪“三线建设”中发生的柴米油盐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

霁雪映江畔 2025-07-25 11:15:52

今天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上世纪“三线建设”中发生的柴米油盐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一个温暖的人! 小的时候,大黄随父母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一家人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了大西南偏僻山沟,在离县城都要坐半天车的深山里安了家。 “三线建设”是那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全国各地几百万技术人员、科学家等优秀人才,从沿海和中部地区大城市来到祖国的西南、西北等偏僻之地,一面进行国防工业建设,一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穷乡僻壤当成家乡来改造和建设。 在大黄的记忆里,大人上班工作地方叫“牛头里”,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厂区,因为旁边紧挨着一座当地人唤“牛头山”的大山而得名。他们的家属院在外面,与“牛头里”隔着老乡的一条街,所以厂子、家属院是与当地乡村老百姓混居的。 大黄的父亲与大宇的父亲是一个研究室的,又同在一个组里,两人都是江浙人便成了好朋友。说来也有缘,两家的孩子都在子弟学校同一年级同一班,大的就是大黄与大宇,小的是大黄的弟弟与大宇的妹妹。两家住的家属院也不远,因此常常相互走动,甚至忙起来就把孩子甩给一家一起照顾也是常事。 印象里,大黄大宇的爸爸们经常加班搞科研,而大黄的母亲是厂里门诊部医生也需经常加班,因此,大黄兄弟俩常常放学后就寄托在大宇家,吃完晚饭做完作业,等到爸爸妈妈来接他们回家已经快晚上八点半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了。 在大黄印象里,大宇的父亲永远是一个温暖和煦的人,遇到再难的事也是稳稳当当不慌不忙的。他人很瘦个子高,精精神神的,做起事来利利索索,一个很潇洒的人。平时见到大黄他们总是笑嘻嘻的,用一口江浙普通话温和的问他们:功课好不好,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 孩子们都喜欢他,有些事情不敢告诉父母但愿意说给他听,一有空工作不忙的时候就陪孩子们玩耍,以至于大宇的妈妈经常说他是个孩子王。记得有一次大黄期末考试没考好,比大宇差了很多。大黄不敢回家怕父亲责罚。等到父亲来接他时,也不敢把卷子拿出来。 大黄的父亲一向严肃不苟言笑,为人就像做学问一样认真。父亲问起考试成绩,见大黄自己呑呑吐吐答不上来,大宇又在一旁帮他遮遮掩掩,父亲一下子怒火上来扬起手还没落下,就被大宇父亲抓住了。 他把父亲拉进了里屋好好说了一顿:本来孩子就很内疚了,这次没考好下来总结问题出在哪,下次跟上去就行了,打人能解决什么问题!回去好好跟孩子说,本来大山里就很苦了,孩子们也跟着吃苦,别这样!父亲出来看见靠在大宇妈妈怀里,委屈地哭着的大黄,不由蹲下身子替大黄擦着眼泪,牵着大黄到里屋好好谈了一会心,父子俩人都平静了才回的家。 那时候的日子虽是清苦的,但内心的温暖却是每个人渴望着的,而这温暖,却因为有了大宇爸爸这样温暖的人陪在孩子们身边,让他们的少年时光不再寂寞不再冰冷,他温暖如明灯,温润如碧水曾温暖了孩子们生命,这份情义让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0 阅读:0
霁雪映江畔

霁雪映江畔

霁雪映孤舟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