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这位参与过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的将军院士,在生命的最后10小时里,9次请求下床工作,用颤抖的手在电脑前整理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直到最后一刻。 他临终前反复叮嘱老伴:“死后将我埋在马兰。”这片地图上找不到的戈壁,承载着他半个世纪的心血,也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核盾在握”的蜕变。 林俊德的故事,是中国国防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1964年,当他带着自行车轮胎、闹钟零件组装的“罐头盒”仪器,在罗布泊首次测到原子弹冲击波数据时,没人想到这个光着脚走出大山的穷孩子,会成为共和国核试验的“定海神针”。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十余种测量系统,用45次试验就走完了美苏上千次试验的路,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拼搏,让中国在国际核博弈中挺直了腰杆。 有人说,核武器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对中国而言,它是守护和平的盾牌。 林俊德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搞核试验,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让别人不敢发动战争。”这种清醒的认知,贯穿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始终。 如今,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托起歼-35隐身战机,当鹰击-21反舰导弹以10倍音速刺破海天,当激光武器在演习中“一击必杀”无人机群,这些尖端装备背后,是无数像林俊德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钢铁长城。 中国的国防力量,从来不是靠“穷兵黩武”堆砌起来的,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仅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却能在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等领域实现领跑。 这背后,是“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从航天科技集团的“天宫”团队,到兵器工业集团的激光研发者,从高校实验室到军工企业,无数人在不同岗位上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百年的军事现代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坚持“以战止战”的和平理念,从和平方舟医院船到访13国救治8万病患,到维和部队在马里、黎巴嫩的默默坚守,从亚丁湾护航47次守护商船安全,中国用行动证明:强大的国防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让“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警告掷地有声。 正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中国的国防支出,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需要,也是履行大国责任的需要。”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林俊德们的付出早已化作国家崛起的动能,当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台海周边巡航,当东风-26导弹精准命中模拟目标,当北斗卫星编织起覆盖全球的“天网”。 这些硬实力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后的深刻觉醒: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真正的主权;没有科技的自立,就没有持久的和平。 如今,中国的国防力量早已不是当年“小米加步枪”的模样,但林俊德们的精神依然在传承。 在西北某试验场,年轻的科研人员依然住着简易营房,在零下60摄氏度的高原测试装备;在南海岛礁,守岛官兵用青春丈量每一寸海疆;在实验室里,无数“新俊德们”正在攻关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这种代代相传的使命感,让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稳如泰山。 有人曾问:“为什么没人敢对中国动武?”答案藏在林俊德们的实验室里,在福建舰的甲板上,在东风导弹的发射架旁,更在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意志中。 当一个国家既能用“天宫”探索宇宙,又能用“东风”捍卫主权;既能用高铁连接世界,又能用航母守护海疆;既能用华为5G引领科技,又能用北斗导航守护安全,这样的国家,自然让任何侵略者望而却步。 历史终将铭记,那些在大漠深处隐姓埋名的身影,那些在实验室里昼夜攻关的白发,那些在演训场上挥洒热血的青春,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真理: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前赴后继拼出来、守出来的。 正如林俊德在病床上说的最后一句话:“坐着比躺着好,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正是中国国防最坚固的基石,也是我们敢于说“没人敢对中国动武”的底气所在。
美专家意见出奇一致:一旦台湾归回中国,美国或许只剩一条路可走就在上周,美国海军
【4评论】【12点赞】
永不言棄
大国脊梁[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