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耿飚向陈毅提出一请求,惹陈毅大发脾气,周总理:希望你留下 “陈老总,我想换个岗位。”1958年10月,北京外交部灯光未熄,耿飚捧着电报底稿站在电话机旁,低声说完这句话,办公室里的空气立刻紧绷。 这句请求出乎陈毅意料。他刚接任外长不久,正筹划新一轮周边外交,忽听得爱将要“打道回府”,当晚回电只有十来个字:“不同意,你先安心干!”平实却火药味十足。 耿飚为什么突然起了去意?回溯九年前——1950年春,他还穿着将校呢子大衣。周恩来在西花厅拉着他坐下,三言两语就把“将军当大使”的任命拍了板。抗战时期护送美军观察组的旧事,被周总理当作他“会打交道”的证明。 耿飚心里没底,连外交礼仪都来不及恶补,就领了“驻瑞典王国首任大使”任命。那时我国刚突破封锁,对西方派出的第一张名片非他莫属。毛泽东叮嘱:“到西方去,多看他们怎样搞经济。”一句话点出任务主轴——不仅谈友谊,还要探路现代化。 到斯德哥尔摩的第一年,他踩遍造船厂、钢厂、福利机构,晚上写调研笔记经常到凌晨两点。瑞典人讲究假期,他第一次碰壁:七八月所有部长集体度假,连国王也去了海岛。耿飚干脆留两名先遣组驻守,自己带大部队在莫斯科学习语言。回想此事,他常自嘲“差点把第一次递国书拖成国际笑话。” 六年北欧磨炼,他又受命转赴巴基斯坦。中巴关系当时刚起步,贺龙要带特使团出席新总统就职典礼,电话里笑问:“能不能搭顺风车?”耿飚思忖片刻,“我得先到,给您把路子铺好。”说干就干,一周内抵达卡拉奇。典礼当天,十万群众高喊“巴中友谊万岁”,照片传回北京被当作范例研究。 两年里,他跑遍喀喇昆仑山口到阿拉伯海岸线,琢磨双方贸易路线,还把连接中国新疆与巴北部的公路雏形方案初步谈妥。紧凑节奏下,人难免生倦。1958年,国内“大建设”风起云涌,耿飚想:“是不是该回军队搭把手?”便有了那封辞呈电报。 陈毅率性,又疼爱这位“外事参谋长”。得信怒不可遏,直言“我刚接班,你就拆台”。然而气头过后,他还是把电报递到周恩来案头。周总理沉吟片刻,回了一封更长的电报:“九年来你已熟悉外交,世界局势瞬息,正需老练之人,希望你留下。” 收到周总理亲笔批示,耿飚心里一紧。他知道,倘若这时退场,很多边境谈判要推倒重来。于是按下那颗躁动之心,继续蹲守巴基斯坦,直到1960年才回国接任外交部副部长。 此后两年,他一头扎进南亚、东南亚边界谈判。缅甸、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四条边线,哪一条地形图不被他翻烂?1960年8月随陈毅飞喀布尔的途中,陈毅半开玩笑:“这次是跟国王交朋友。”耿飚补一句:“还有首相亲王。”两人相视而笑。友情之外,更有战略考量——确保西部边陲稳定,为国内集中力量搞建设赢得时间。 谈判桌上,他带着参谋长的习气:地图摊开,海拔、村落、牧场、溪流一项不落。阿方代表发现他能准确叫出边境每个山口的土语音译,不得不佩服。最终《中阿友好互不侵犯条约》顺利签字,为后来中巴公路和中阿交通开辟了安全走廊。 新疆之行结束时,自治区各地纷纷邀请代表团作报告。陈毅身体欠安,把出差任务交给耿飚。短短数天,从伊宁到喀什,他用朴实口吻把外交收获讲给各族干部听。“打开国门才能看清世界”,这句话在会场里被热烈掌声打断三次。 耿飚回忆这一段岁月时说:“打仗靠突击,谈判靠耐心。”事实上,他那年若真的离开岗位,南亚几条关键线路不知要多绕多少弯。 时间再往后推。1971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许多人把功劳归给大环境,却鲜有人记得,耿飚团队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埋了无数“友好伏笔”。一旦时机成熟,这些伏笔成了得分点。 陈毅去世后,耿飚常把那封1958年的发火电报夹在日记本里。“他骂得对,我那时心浮气躁。”话音里既有感激,也有几分男儿间惺惺相惜的豪爽。 耐心、韧劲、临事不乱,这些从战场带到谈判桌的本领,让耿飚最终成长为共和国不可或缺的外交干将。而那场“小插曲”——一封求调电报、一次外长脾气、一道总理批示——恰好把这位将军大使拴在了最需要他的岗位上。
58年耿飚向陈毅提出一请求,惹陈毅大发脾气,周总理:希望你留下 “陈老总,我想换
旑旎映芙蕖
2025-07-24 22:57:33
0
阅读:359